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公營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優化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10-30 10:09

【識港網訊】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將於明年元旦起生效,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及撒瑪利亞基金經濟審查準則亦同步優化,加強對「貧、急、重、危」病人的醫療保障,料合資格受惠人數將由目前的30萬大幅增加至140萬。醫管局公布,將採取一系列過渡安排,包括於下月3日起,接受已預約在未來兩個月內就診的病人提交費用減免申請。現已持有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的病人,可在聲明財務狀況無顯著變化下即獲全額減免,直至其證明書的有效期完結為止。明年1月至3月間,亦特別容許需要即日或緊急接受治療但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在簽署說明經濟狀況的聲明書下獲發有效期3個月的「有條件減免」,但須於3個月內後補相關證明文件。醫管局會在7個醫院聯網成立專隊,以分流處理減免申請,並預料明年第三季起接受病人透過HA Go應用程式提交申請。

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優化前,有經濟困難的病人需向醫務社會服務部提交申請,並按入息獲批全額或部分減免,最長減免期限為12個月。經優化下,除大幅放寬收入及資產限額、最長減免期限延長至18個月,以及放寬「家庭」定義,令與申請人無密切經濟關係的同住家庭成員無需納入經濟審查,申請程序也將同步簡化。醫管局預計,優化後合資格受惠人數將由目前的30萬大幅增加至140萬。

 

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將於明年1月1日起實施。圖為醫院急症室門外。(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符資格者經聲明 可轉「全額減免」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專職醫療)潘綺紅表示,由於預計申請個案數目或以倍數增長,因此決定採取一系列過渡性安排。其中,已預約明年1月或2月在公立醫院應診或檢查的病人,可提前兩個月提交所需證明文件(收入及資產證明)。其申請將獲預先審核,合資格者可於明年元旦新公營醫療收費實施後,在覆診前獲發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

 

潘綺紅講解醫療費用減免機制的申請流程。(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至於現已持有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不論全額或部分減免)的病人,則可繼續獲得減免,暫無須重新申請,直至證明書有效期完結為止。潘綺紅補充,現有獲「部分減免」者如符合收入及資產限額放寬後的「全額減免」資格,可在預約就診前或住院後3個月內,向醫務社會服務部聲明財務狀況無顯著變化,再根據新準則獲全額減免,有效期同樣至原有證明書到期日。

醫管局會在7個聯網成立「醫院管理局醫務社會服務(醫療費用減免)」專隊,分流處理申請。純經濟因素申請由專隊負責批核,涉及臨床情況等非經濟因素的申請則由醫務社工處理,病人可在公立醫院或診所的醫務社會服務部、社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或其他指定服務單位提出申請。

潘綺紅表示,該7個專隊的人手會因應申請個案數目作分配,目前大部分人手已到位,尚剩小量仍在聘請中,醫管局亦會運用現有醫務社會服務部員工參與專隊工作,相信人手足以應付所需。

 

批核後抽檢防漏報「走數」

被問到若有人簽署聲明書以獲取「有條件減免」後,被發現不符資格卻「走數」甚至已離境,潘綺紅指會根據現行機制追討,包括透過大使館聯絡、發出律師信等追討。她續說,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一直有批核後的抽檢工作,「主要看申請人有否漏報資產等。若發現有漏報,不合資格發放的資助金額須歸還醫管局,如金額較大會交由警方處理,調查有否欺詐成分。」

 

明年第三季可循HA平台線上申請

另外,HA Go醫療費用援助一站通應用程式目前提供簡單經濟審查計算機,病人可初步評估自己是否符合減免資格,以及申請所需文件相關資訊,以便提前準備以加快批核。潘綺紅表示,今年第四季病人已可通過HA Go平台上傳財務文件,無須親身提交或郵寄,同時亦可隨時查閱申請狀況。預計到明年第三季可通過HA平台線上申請醫療費用減免,屆時只需到相關地點簽署一次聲明書即可。

 

熱點民議|收費模式優化 更多人受惠

梁女士:本身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及調高急症室收費也屬合理,可減少大小毛病都跑去急症室求診,導致輪候時間長的情況。我亦覺得優化後的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可令更多人受惠,就像我到九龍醫院接受物理治療不用收費一樣。

黃先生:醫療服務成本高,收費改革後有實際需求的患者需多付費很合理。不過我覺得可分時段收費,因為深夜真的很難找到其他醫生,該時段的急症室收費如可略為下調,會更貼合實際需求。我亦支持放寬醫療費用減免申請資格,令真正有需要者受惠,相信不會因此加重特區政府的財政壓力。

許小姐:無論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抑或一系列過渡性安排,我都支持,因為可真正幫到需要的病人。不過特區政府要加強監察及抽查,避免有人刻意漏報或轉移資產騙取資助金。

 

博愛醫院推AI預警患者風險 住院平均減時25%

施政報告提出引進人工智能(AI)的應用,以提升病人護理的效率。醫院管理局對此積極響應,已在不同服務範疇引入相關技術,其中博愛醫院今年7月起率先在全院所有病房推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透過AI分析病人臨床維生指數、化驗結果及病史等數據,預測病人在未來48小時內的病情惡化風險。初步試行數據顯示,應用AI預警系統可以預防病人病情惡化,讓醫護人員及早介入,有助縮短住院病人因為病情惡化而要留院的時間達四分之一,甚至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故今年年底將系統推展至其他醫院。

醫管局昨日在社交平台發帖,介紹博愛醫院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的情況,當預警系統偵測到病人可能存在惡化風險時,會隨即透過病房儀錶板及手機發出警示,讓醫護人員可以清晰及快速掌握病人病況,及時提供診斷和治療,避免等到病人出現昏迷或血壓驟降等明顯惡化跡象才緊急處理。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信息)陳嘉賢表示,新的人工智能預警系統,會利用病人以往病歷及其住院期間每小時量度的維生指數,如血含氧量等。系統24小時不間斷運作,令偵察病人的情況較準確,當發現病人存在風險情況時通知團隊。

 

系統監察到病人有風險時,會透過手機通知醫護人員。( 醫管局Fb視頻截圖)

 

新界西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雷俊達醫生形容,人工智能系統如同增配了一位護士,全年無休地協助監察醫院內所有病人的情況,令到病人的照顧、看護、觀察等各方面也做得安全及緊密,「某位病人有一個轉差的風險,它(系統)會特別提示哪些原因,例如可能驗血報告某個白血球指數高,或者現時心跳比較快,或者血含氧量踩界,會有一些解釋給我們前線同事去分析,並協助前線同事在盡早介入方面更具針對性。」

他指出,使用該系統可以減少病人病情轉差至需要插喉,或者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情況,因此整體上對病人的住院日數也有改善。

博愛醫院資深護師(內科及老人科)劉敏聰表示,曾有一位病人氣喘,護士收到系統的通知,再配合系統的訊息和病人的臨床表徵,並有懷疑敗血症的症狀出現,故馬上緊急通知當值醫生,並聯絡深切治療部和心胸肺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加快介入。

 

試行期93%案例需進一步跟進

系統在試行期間提出預警的病人中,有93%的病人需要進一步跟進,當中約30%要護士即時介入,例如發現病人氣道阻塞,護士會即時為病人進行抽痰和提供氧氣,而其他病人亦需要加強監察並通報醫生進一步跟進其病情,以避免情況惡化。

全院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的首一個月,病人平均住院日數較去年同期減少25%。醫管局表示團隊將持續監察及深入分析有關數字,以進一步確認系統對提升病人護理效率的成效。醫管局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陸續將AI預警系統推展至其他醫院的病房使用。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