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年經濟遇上困難,香港生育率持續下降,但飼養寵物風氣愈來愈盛行,不少人寧願養「毛孩」不生小孩,估計全港約有逾40萬隻寵物貓狗,約68萬隻其他寵物,惟獸醫只有1433名,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獸醫的高收費屢受質疑。
有「狗僕」豪花近40萬元卻未能救回愛犬,至今仍承受着椎心之痛;有「貓奴」為救愛貓,更勁花近100萬元,把牠當作家人看待。然而香港獸醫的服務及收費卻遠不如一般醫生透明,《大公報》將透過訪問不同持份者探討當中涉及的種種問題。
針藥每支950元 檢查每次4000元
陳先生的貴賓犬「包包」,自2023年9月確診黑色素瘤後,便開啟了漫長且昂貴的治療之路。陳先生憶述,起初僅留院與手術便耗費4萬多元,及後化療及抽血檢查,每次費用亦達4000多元,前後共進行了九次治療。他又指當時應診的屯門區一名獸醫為「包包」切除腫瘤後表示「已完全清除」,惟不到一年腫瘤復發,而當時13歲的「包包」亦同時發現患上胰腺炎。他提到「包包」再度入院治療,每月留院費用超過1萬元。
從愛犬患病至2024年8月,陳先生坦言在有關獸醫診所的花費已近18萬元,然而「包包」病情毫無起色,更愈發嚴重,最終確診癌症復發。即便如此,陳先生說有關獸醫仍游說購買每支950元的針藥為愛犬治療,他花費數千元後,經其他醫生告知,此類藥物對「包包」並無療效,令他更是氣憤。
2024年9月,陳先生帶「包包」轉往其他診所求診,他指僅電療及相關治療便耗資22萬元,惟治療約一個月後,「包包」仍不敵癌病離世。一年間,為救治愛犬,他累計支出近40萬元。他指作為普通打工仔,這筆開銷讓他倍感吃力,但他含淚道:「牠(包包)就像我的女兒,哪怕醫生說22萬只能延長兩、三個星期的生命,我也願意盡全力。」陳先生感慨說,寵物癌症並非罕見,但動輒數十萬的治療費用,遠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他期盼政府能更多關注有關情況,為有需要的寵物家庭提供幫助。
「單是化驗費就好幾萬元」
陳先生以40萬元醫治愛犬是否太貴?另一位貓主人華先生為救貓更豪花100萬元。看着眼前活潑可愛的貓咪,華先生感慨這份健康來得格外不易。他回憶道,2023年發現還不足一歲的愛貓身體異常,起初以為只是普通腸胃不適,便帶牠到附近寵物診所就診。然而服藥後,貓咪的狀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急速惡化,「甚至走路都像在耍醉拳,東倒西歪。」
憂心忡忡的華先生隨即帶貓轉至另一間動物醫院,可醫生仍未能明確病因,只能將樣本寄往國外化驗,「單是化驗費就花了好幾萬元。」幾經波折,貓咪最終被確診為腹膜炎。醫生告知他,這種病在過去曾是絕症,如今已有特效藥可治,只是每針費用高達數千元。
為了救回愛貓,華先生咬牙堅持,讓貓咪連續98天接受治療,累計注射了138針。「僅針藥費用就花了數十萬,再加上長期住院寄養、後續護理等開支,算下來總共花了100萬。」華先生一邊輕撫着貓咪,一邊坦言雖然香港寵物醫療費用高昂,但能換回愛貓的生命,一切都是值得。
愛犬術後即離世 狗主痛心
「兩個星期就用了7、8萬元,我會覺得獸醫是否拖症,而且一做完手術後,狗就死了。」狗主劉先生亦分享一段令人心痛的經歷,他數年前在網上領養一隻金毛尋回犬,飼養約兩年後,愛犬身體突然不適屙血,於是帶牠到旺角一間寵物診所求診。獸醫初步檢查後建議留院觀察,「留院就要收費,每天進行大量檢查。」然而,即使多名獸醫聯合診斷,仍然未能找出病因。他表示診所雖然每日可安排免費輸血治療,但留院費用不斷累積。經過近兩周的檢查,終於發現愛犬患有隱睾症,「睾丸藏在體內,因年齡太大而變異,成為惡性腫瘤。」獸醫建議進行手術切除隱性睾丸,但手術後翌日,愛犬卻不幸離世。劉先生表示短短兩周的檢查和治療,醫療費用高達7、8萬元,平均每天超過5000元,令人咋舌。

對症下藥|1獸醫:280貓狗 須加快本地培訓
有一直關注寵物權益的立法會議員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近年港人對寵物的重視程度顯著飆升,普遍將寵物視作家庭成員,一旦寵物出現病痛便會及時帶其就醫,直接令獸醫服務需求大幅增長。

然而,本港獸醫資源長期處於供給不足的狀態。該議員指出,早年本港並無本地獸醫培訓體系,獸醫均需從海外引進;儘管近年香港城市大學已開設獸醫相關課程,並於2023年10月迎來首批本地培訓獸醫,但專業人才數量仍極為有限。數據顯示,早年香港一名獸醫需服務約700隻寵物貓狗,如今雖回落至一名獸醫對應約280隻寵物貓狗,但她強調,獸醫與寵物的配比改善幅度有限,整體供需失衡的狀況尚未得到緩解。
舖租成本高昂推高收費
在供求失衡的市場環境下,獸醫擁有較強的定價主導權,形成「有價有市」的局面。該議員認為,即使獸醫服務收費高昂,仍有大量市民願意為寵物健康買單。此外,她分析,香港商舖租金等經營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推高獸醫服務的定價,普通問診收費逾千元,若涉及手術,費用更可高達數萬元。
針對上述問題,該議員建議,一方面可擴大本地獸醫培訓規模,並參考西醫行業吸引非本地醫生的模式,探索引入非本地培訓的獸醫;另一方面需提升本地獸醫培育效率,加速填補行業人才缺口。不過她坦言,香港對牙醫、中醫、西醫等醫療行業均未實施定價管制,獸醫行業同樣遵循相關市場原則,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限制收費,未來仍需依賴市場供需關係的自然調節來逐步改善狀況。
專家之言|為寵物投保 分擔醫療費用
有保險公司早前發布的「香港毛孩保障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飼養貓或狗的受訪寵物主人尚未為寵物購買保險,凸顯本港寵物保險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在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現時寵物保險的投保人數較少,客戶主要集中在「貴族」階層、經濟條件優厚的家庭及中產階層。他強調買寵物保險可減輕寵物醫療費用負擔,尤其能覆蓋寵物日常常見病痛與意外損傷的治療開支,為寵物健康提供切實保障。

年齡越小 保費越低
羅少雄又提到,目前香港寵物保險以外資公司為主導,中資公司較少涉足該領域;現時規模較大的寵物保險公司約有10間。保費方面,他指多數寵物主人傾向選擇每年投保3000元至4000元的普通保險計劃;針對品種名貴的寵物,專屬保險計劃的每年保費約為6000元至9000元,價格相當於普通計劃的一至兩倍。從保障範圍來看,此類保險可覆蓋寵物門診等醫療費用,但具體單次門診報銷金額尚未有統一標準,需以各保險公司最新保險計劃條款為準。此外,他建議飼養貓或狗的初期,主人便可考慮為寵物投保,且寵物年齡越小,投保需繳付的保費通常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