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正在北京召開,其中最受關注的議程之一,就是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即「十五五」規劃),為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擘畫藍圖。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在「十四五」期間通過與內地的協同合作,在推進經濟、社會和民生建設方面展現了積極姿態。
國家「十五五」規劃既是邁向2035年現代化的戰略藍圖,亦是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深化與內地融合、重塑發展動能的關鍵契機。作為香港施政的核心文本,施政報告理當承擔起「橋樑」角色,將國家戰略與本地發展需求深度耦合,構建專屬香港的「十五五」實施藍圖,實現與國家規劃的同頻共振、同步推進,此乃香港把握機遇、突圍發展的必然選擇。
欲使國家規劃在香江落地生根,首要在於搭建「國家— 香港」的規劃銜接機制,避免規劃淪為「紙上談兵」。筆者建議,在施政報告中專設「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專章,由特首牽頭成立「港深規劃協同工作組」,建立與國家發改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常態化溝通管道,精准把握國家戰略的核心指向與香港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對照國家「十五五」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區域協調等核心目標,將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中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北部都會區開發等本地重點任務,納入國家規劃配套實施清單,實現「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精准對接;另一方面,應制定「香港『十五五』實施計畫表」,明確每項任務的責任部門——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牽頭創科產業升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負責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設定量化指標與時間節點,例如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引入 50 家龍頭科創企業、實現香港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突破 500 億港元,形成「目標—任務—考核」的閉環管理,確保規劃落地有路徑、推進有抓手。
筆者認為,規劃的生命力在於落地,需完善保障體系以確保實施成效。其一,強化公務員隊伍建設,在施政報告中納入「國家規劃解讀專項培訓」,每年組織500名公務員赴大灣區內地城市掛職學習,提升其對國家戰略的理解與執行能力;其二,建立「香港『十五五』實施成效評估機制」,邀請內地智庫、香港工商界代表組成評估委員會,每年度對規劃進展進行審計,並向立法會提交報告,及時調整優化實施路徑;其三,設立「規劃實施專項基金」,統籌政府財政、香港賽馬會、內地企業等資金資源,重點支持創科、基建、民生領域專案,為規劃落地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撐。
縱觀香港發展歷程,凡能緊扣國家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能把握機遇、實現突破。將國家「十五五」規劃整合入施政報告,非為「硬套框架」,而是「量體裁衣」——既錨定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又立足香港的實際需求與獨特優勢。此舉不僅能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更能在服務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優越性,推動香港在「十五五」期間書寫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本網評論員 卡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