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 專章介紹北都區目標與分工
作者:李芷珊   來源:文匯報    2025-09-17 11:30

【識港網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他昨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時表示,今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主軸將會環繞經濟及民生。在深化改革方面,據悉施政報告濃墨重彩勾勒北部都會區及產業發展,以專章形式重點談及加快北都區發展,明確目標與分工,提升行政效率,同時確保規劃落地,使北都區發展能融入大灣區,更推出一系列拆牆鬆綁舉措,傾向為北都區設立專屬法例,以加快處理批地、規劃,以至建築流程等的規管,更不排除直接批地予合資格的企業。

●北部都會區天水圍流浮山一帶,計劃設立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宇威 攝

李家超昨日表示,今份施政報告會提出短、中、長的政策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特區政府已採取片區模式發展,並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如何落實。

據了解,特區政府亦接獲內地及海外多個企業有意進駐北都區,倘若有關企業急於進駐香港,將優先提供元朗創新園、粉嶺及大埔工業邨,或者先落戶科學園及數碼港等用地,其後才遷入北都區的產業用地。

特定行業用地擬有限度投標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北都區產業用地的用途具彈性,例如汽車製造業屬於先進製造業,可使用創科用地。產業用地亦會以不同模式批出,若透過招標,可採取「雙信封制」,即同時考慮地價及其他有關因素,政府亦可考慮選取特定行業「有限度投標」,也不排除「直接批地」。

對於有建議成立類似西九管理局或機管局的法定機構營運北都區,消息指北都區整體面積相當於香港的三分之一,難以交由一個機構營運,政府傾向由政府成立和牽頭公司建設和營運個別產業園區。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北都區作為香港未來的「新中心」,必須加快發展步伐,其定位與傳統注重基建或房屋興建的模式有所不同,需積極引入私人市場參與,並推動產業落地,而核心在於靈活性、彈性與創新性。

他強調,雖然特區政府在規劃、收地及基建進度有所提升,但受全球經濟環境及本地房地產市場影響,私人市場的參與度和產業落地速度仍顯得相對緩慢。

議員倡合理放寬審批流程

他又稱,香港應拆牆鬆綁,以及推出多元土地發展模式,吸引私人市場與產業參與,無論是行政審批流程還是相關法規標準,都應作出合理放寬。他過去曾提出,可考慮為北都區制定專屬條例,豁免部分現有條例限制,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推動項目;至於直接批地方面,現時不少國家及地區會為企業度身訂造土地供應及政策支持方案,尤其是在全球有眾多選擇的龍頭企業。他建議香港土地發展模式應從傳統「地價先行」轉向「產業先行」模式,為企業提供靈活的土地安排,例如採用賣地、長期租賃或股份制等,並配合分期補地價、按實計價等,吸引企業落地北都區。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指出,最近有不少企業向他查詢如何參與香港科研發展,當中包括龍頭企業。

他認為,北都區是將科研成果轉化及「落地」的重要基地,適合發展汽車製造業等。

為吸引高端及高新科技等企業進駐,他建議政府彈性處理有關審批程序,甚至「特事特辦」,例如不一定透過傳統方式賣地,可配對企業需要作特別批地,若未來5年陸續有企業落戶,預計可為政府帶來數以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此外,香港文匯報早前獲得獨家消息,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一方面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同時邀請科技企業代表參與大學教學,以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有助香港的教育優勢轉化為產業實能,使科研成果有效「落地」,打造更多獨角獸企業,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樞紐的地位。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