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香港科技大學承辦的「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在香港圓滿舉行,會議以「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大學使命與協同創新」為主題。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蒞臨主禮並發表主旨演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分別致辭。會上同時舉行了「生命科學開放聯盟」成立儀式,在國家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林蕙青會長、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羅永綱副主任及香港教育局蔡若蓮局長的共同見證下正式啟動。
是次會議匯聚15所頂尖高校和機構代表,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湖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大學的校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中央港澳辦、中聯辦、教育部相關司局,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機構代表共70餘人參與,共同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推動科研協同 發揮大灣區優勢
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教育是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經濟持續繁榮的要素、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提升的核心「密碼」。要更加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與世界的全新座標中,看清楚教育內外部環境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進而把握好教育的時代方位、歷史責任和重大任務。」

懷進鵬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進入創新密集時代,同時多學科交叉加速,為高等教育發展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要樹立新的教育觀,有機融合人才培養、教育發展、科技創新的使命,從教育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走向服務現代化強國建設、推動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大邏輯。要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科教、金融、國際合作的疊加優勢,加快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匯聚政產學研金等要素,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機制。積極支持內地與港澳大學聯合成立生命科學開放聯盟,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要順應數字時代需求,積極支援港澳大學加強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
懷進鵬表示,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希望內地與港澳高校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同頻共振、攜手並進。進一步發揮港澳獨特作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中心、創新中心和人才中心。持續加強與世界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舉辦好「世界頂尖大學論壇」。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一直以來,香港專上教育界積極貢獻一己所長,努力配合國家教育建設的目標。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優勢之下,香港整體教育競爭力在全球排名前五,也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未來十年,國家將會高速發展教育,迎來高等教育的黃金時期,特區政府會一如既往發揮好香港作為國際化橋樑與窗口的角色,全力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多元化,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高校更深更廣的合作,培養引領未來的棟樑之才與科技精英,為教育強國發展與民族復興貢獻堅實的力量。」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表示:「國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全面推進、加速實施,內地和港澳大學是自強卓越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教育強國的中堅力量。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等平台搭建,促進了跨地域的師資互聘、學生交換和科研資源分享。港澳高校與內地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港澳大學和內地大學共同肩負着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學會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聚焦教育強國建設,發揮學術社團獨特優勢,深入推進學術研究、智庫建設、國際合作、教育治理、社會服務。面向未來,學會將一如既往地團結會員高校,攜手內地和港澳大學,為深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服務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院士在會上表示:「科大很榮幸承擔此次圓桌會的舉辦工作,並與內地及港澳頂尖高校及機構共同發起「生命科學開放聯盟」。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中國高校應該扮演更積極的全球角色。而香港高校憑藉國際化科研環境與創新優勢,能在這一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科大期待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未來持續推動內地與港澳高校的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深化與海外的教育資源共享與科研合作,積極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為區域與全球教育合作作出更大貢獻。」
各高校及機構領導就不同議題深入討論,分享真知灼見。參與者包括: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張錦、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復旦大學校長金力、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浙江大學校長馬琰銘、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顏寧以及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城市大學首席及常務副校長李振聲、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等。

聚焦三大核心命題 五項重點方向 共築教育強國之路
是次會議旨在讓高校領導代表探討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世界頂尖大學如何把握機遇,加強交流合作與經驗分享,深化開放協作。會議聚焦三大核心議題:「強國建設,大學擔當」、「教育強國,大灣區角色」及「教育強國,港澳貢獻」,與會者就學科交叉創新、國際科研合作、生命科學開放模式,以及頂尖大學論壇籌備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強調,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建立高層次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全球頂尖大學之間的互學互鑑,互融互通等策略勢在必行。內地與港澳高校需發揮戰略協同效應,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港澳雙向橋樑角色,共同推進國家教育國際化進程。具體將從五方面着力:
-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一代;
- 加強資源對接,開拓人才培育新渠道;
- 促進科研協作,構建科技創新中心;
-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開創發展新格局;
- 發揮樞紐作用,樹立國際合作新典範。
為加強內地與港澳高校戰略合作,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高校分別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及學術交流等領域。其中,香港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簽署碳中和合作備忘錄,期望充分發揮兩校在環境科學、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研優勢,攜手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助力綠色轉型發展,為共同推動實施碳中和與能源智聯多邊合作計劃、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生命科學開放聯盟」正式成立
會議宣布由1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生命科學開放聯盟」,並發布《生命科學的全球開放與合作》倡議書及啟動「Vita」系列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計劃。該聯盟由復旦大學校長金力院士擔任理事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及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院士擔任副理事長,並於復旦大學設立秘書處,統籌推進聯盟的運作;而香港科技大學亦設立代表處,以充分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優勢。
聯盟將匯聚內地與港澳教育科研資源,聯同全球頂尖院校共同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研究模式創新及成果轉化。聯盟呼籲全球生命科學界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倡議,堅持開放、合作、交流與協同的科研創新理念。
未來,聯盟將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全球創新網絡與人才培養平台,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