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貿發局委託市場調查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78%的受訪者在一年內曾網購香港產品,而受訪者對香港產品的平均評分高達8.7分(滿分10分)。這充分表明,香港品牌在內地消費者心中具有較高的美譽度和認可度。消費不斷從線下走到線上,香港貨品一向以物美質優著稱,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但營銷方法上要積極學習和適應社交媒體引流、直播營銷等新手段,才能拓展廣闊的內地市場,鞏固「香港品牌」的口碑。
近年來,內地電商市場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數字經濟之一。貿發局的調查結果揭示了一個核心現象:在內地電商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香港品牌正憑藉「正品保障」「品質優良」的核心優勢,在年輕高消費人群中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信任壁壘。
多年來,「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被視為高品質與正品的代名詞,尤其在食品、藥品、保健品、兒童用品及寵物產品等對安全性要求高的領域,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這種信任可以轉化為真金白銀的市場價值。
面對內地電商生態的轉變,香港品牌需完成三重轉型。
首先是必須學習並適應內地的營銷手法。傳統的廣告投放已不足以接觸新一代消費者。如今,直播帶貨、短視頻內容、社交平台互動等「興趣型」平台(如抖音、小紅書)已成為主流。消費者會主動搜尋用家評價、開箱影片與使用心得,進而影響購買決策。
其次是要革新物流體系。報告指出,內地消費者對「快速到貨」的要求日益提高。港商應積極優化供應鏈,考慮採用「前置倉」模式——即在內地主要城市設立小型倉庫,縮短配送距離,提升送貨速度。同時,善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完善退換貨機制與客戶服務,才能真正提升整體購物體驗,建立長期的客戶忠誠度。
再次是要借鑒內地建立消費者數據庫,進行全面的市場分析,及時通過消費數據發現消費者的取向變化,從而調整產品定位,適應市場需求。
在內需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香港品牌應該堅定走「高品質、高信譽」的路線,避免陷入惡性價格競爭。惡性價格競爭看似能在短期內吸引消費者,提升銷量,但實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過度壓低價格往往需要犧牲產品質量或服務水平,會損害香港品牌多年積累的口碑和形象,消費者一旦發現所購商品質量下降,便會對品牌失去信任,轉而投向其他品牌。另一方面,惡性價格競爭容易引發行業內的混亂,破壞市場秩序,使得整個行業陷入低價低質惡性循環,最終所有品牌都難以獲利。
「香港品牌」的口碑是數十年積累的無形資產,但在數字時代,僅靠口碑不足以維持競爭力。港商要做的,不是把產品搬上網這麼簡單,而是用內地消費者熟悉的語言、渠道、節奏,把「香港故事」講得既地道又高級。港商必須主動擁抱變革,善用內地成熟的電商生態,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內地市場中樹立獨特形象。只要堅持品質、善用基建、精準營銷,就能在 14 億人的指尖市場,把「香港」兩字變成長久而閃亮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