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日前,來自深圳的青年樂團——深圳雲生手風琴樂團在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奏響了中國手風琴的閃耀篇章。這支由深圳大學手風琴樂團、深圳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手風琴樂團、深圳大學附屬中學手風琴樂團核心成員聯合組建的青年樂團,以平均年齡15歲的蓬勃朝氣與紮實功底,在第十一屆世界樂團藝術節中嶄露頭角。
本次比賽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21個國家的41支頂尖樂團,參賽總人數達2000餘人,深圳雲生手風琴樂團是其中唯一一支手風琴樂團,其憑藉精湛的技藝與創新演繹,在比賽中摘得銀獎,並憑藉卓越表現斬獲「最佳表演獎」。該獲獎是中國手風琴樂團首次在該藝術節斬獲的獎項,是由深圳大學、深大實驗和深大附中共同實現的歷史性突破。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音樂交流平台之一,世界樂團藝術節由奧地利聯邦政府文化部、維也納市政府聯合主辦,奧地利交響樂團協會承辦,迄今已吸引來自全球六大洲超200支樂團參與。本屆藝術節以「同一個未來」為主題,設置交響樂、室內樂、民族樂團、特殊樂團四大組別。
當地時間7月23日,深圳雲生手風琴樂團首次亮相選在維也納地標——施特勞斯金色雕像前。23位平均年齡15歲的演奏家以一曲《郵遞馬車》快閃開場,傳統樂器與現代編曲的融合引發現場遊客駐足喝采。次日,樂團受邀參加由舒伯特音樂學院Christian Höller教授執教的「樂團工作坊大師班」,與來自歐洲各國的演奏家們探討手風琴在古典、民族音樂領域的創新表達。
開幕式音樂會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維也納歌劇節音樂總監托比·普爾瑟教授(Prof. Toby Purser)緩步上台。這位樂壇大師手持鑲鎏金紋路的「施特勞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榮譽證書」,證書上「深圳雲生手風琴樂團」的名字泛着微光。7月24日的MuTh音樂廳(維也納男童合唱團新音樂廳)專場音樂會成為本次藝術節的矚目亮點。樂團先後演繹《彩雲追月》《郵遞馬車》等經典曲目,當《馬刀舞曲》的經典旋律在演奏大廳迴蕩時,現場觀眾報以極富熱情的喝采聲和掌聲。隨後的比賽中,樂團以卓越的表現斬獲「銀獎」和「最佳舞台表演獎」。
首秀即獲滿堂彩
「以前練琴總跟自己較勁,總覺得『彈對』才是硬道理。」深大手風琴專業大二學生曾艷菲摸着手裡的琴笑道,「但是,我國著名指揮家卞祖善聽完我們的合奏之後,沒提半句技術,反而說『你們得把咱們民族骨子裡的勁兒彈出來』。他教我們怎麼用手風琴特有的顫音去講故事,教我們在演奏時彰顯出中國人的浪漫。現在再摸琴,我突然懂了:那些被我糾結的『對不對』,原來都是為了更好地『說』出心裡的中國味兒。」
這次演出是深圳雲生手風琴樂團首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即獲得滿堂彩,賽事組委會稱這是「東方音樂文化與維也納音樂傳統的完美對話」。
23位中國青少年的身影出現在金色穹頂之下,《彩雲追月》的旋律從手風琴中流淌而出,現場800餘名觀眾瞬間被點燃——他們不僅為東方旋律的靈動擊節,更因看到年輕一代用傳統樂器講述當代中國故事而動容。對中國手風琴事業而言,這場演出不僅是零的突破,更以青春之力為傳統樂器在國際舞台樹立了全新的文化坐標。
「作為深大手風琴教育體系培養的本科生,這次維也納之旅讓我深刻體會到音樂無國界的力量。」深大音樂舞蹈學院2024級學生曾艷菲表示,「當我們在金色大廳奏響《彩雲追月》時,指尖流淌的不只是音符,更是中國青年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帶隊教師、深大實驗音樂教師林金朝介紹:「我們創新性地採用『明星導師+中學成員』的雙軌培養模式——深圳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王璐璐教授以高強度、高密度、精細化分層指導的方式為團員進行專項訓練,注重基礎功底與舞台實踐的結合。這種模式既保證了技術的專業性,又激發了青少年的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