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的士業沉疴痼疾
2025-05-23 10:18

【識港網訊】近日有的士業界團體再醞釀所謂「工業行動」,不但預告可能罷駛,據稱還打算展開眾籌,以「打擊白牌車不力令的士業界利益受損」為由,向政府進行法律訴訟。需要指出,某些業界團體動輒歸咎於白牌車(網約車),卻又不正視行內拒載、兜路、濫收車資等劣行,已經引起市民反感,就算政府日後規管了網約車,也不代表的士業從此走出泥沼。的士業界最需要的不是什麼罷駛或提起訴訟,而是要有改變的決心,提升服務質素,探討與網約車共存競爭的方法。

客觀而言,任何業界維護自身利益是再正常不過之事。但要看維護的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還是整體的長遠和根本利益。近年來的士業界每隔一段時間就說要罷駛試圖脅逼政府,甚至出現的士司機「放蛇」網約車、在機場攔截網約車滋擾車上遊客等極端情況。這些「工業行動」非但得不到社會同情,甚至更多是產生反效果,是極其短視的。對大部分前線司機來說,結果就是進一步影響生計。

自2014年Uber進入香港市場以來,的士業界已經不時抗議,大多是要求政府徹底禁止網約車。但事實是,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以網約車代步,甚至願意支付一般較的士更高的車資。

自Uber以後,高德、滴滴等品牌先後進駐香港,足以說明網約車在香港市場潛力之巨大。就算的士業界如何不滿,但事實是的士與網約車共存已是未來點對點交通的大趨勢,即便政府依言禁止所有網約車服務,覺得的士業能夠因此回暖也只是一廂情願。

 

不能被某些人利益所綁架

再退一步說,部分的士團體將生計受損、車牌價格下跌歸咎於人,只從網約車身上找理由,本身也是「斷錯症」。光從數據來看,香港的士乘搭人次的高峰期主要在2010年前,每年大約有3.5億人次乘搭;而自Uber進駐10年後,乘搭人次已下降了近30%。網約車服務對的士行業造成衝擊的確是事實,但問題的焦點應該在於:為何的士業面對網約車新生態的挑戰,會如此「不堪一擊」,甚至多年過後仍然未見轉變?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者根據價錢、質素、便利性來選擇何種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事。與其說網約車影響了的士業生計,不如說是兩者比較之下,令部分的士業長期以來的一些陋習暴露無遺,例如因過海、路程遠近或「交更」而拒載、兜路、濫收車資、「劏」外地旅客、不設找贖等等。對比Uber等網約車平台,不但設電子支付,而且還有評分系統,可以即時對服務態度不佳的司機作出反映,應用程式中又設有尋回失物等便利功能。原本只有點對點服務優勢的的士,自然毫無招架之力。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的士車牌在香港長期以來不但只作「營業准許證」之用,在一些人眼中,這更加是他們炒賣謀利的工具。部分人之所以如此歇斯底里地反對網約車,說到尾還是因為被「動了奶酪」,以往壟斷點對點交通的「躺贏」財路不再成立,而自己又不願意改變現時的士經營的種種問題,才變成了一心想趕絕網約車的非理性敵視。

的士業界面對新的競爭環境,需要的不是動輒罷駛威脅政府和市民,而是應先正視現有的問題,從自身開始作出改變。其實特區政府一直以來也有積極為業界提升服務質素作出努力,例如今年起投入服務的的士車隊,配備全球定位系統、監察系統、提供至少兩種電子支付方式、設彈性收費、客戶服務熱線,方便乘客選擇車型並就司機服務質素評分。同時自去年開始,政府亦實行司機違例記分制,進一步確保司機服務質素。

如果說政府置的士業界利益於不顧,明顯與事實不符。誠然,政府一直沒有規管網約車確實讓市場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新的車隊模式雖然為業界整體改善服務質素提供了引導,但車隊的士數量仍然太少,未必能滿足市場需求。但如果把責任主體完全推給政府,自己卻不肯作出一丁點的改變,到頭來也不可能解決問題。現實情況便是,直至今時今日,的士司機拒載、兜路、濫收車資問題仍然不時上演,試問社會怎可能支持業界要求的取締網約車?就算這些團體到最後真的進行罷駛,乘客也不過是繼續選搭網約車而已,所謂的罷駛,實際上就跟「自我淘汰」沒有兩樣。

 

建立更嚴格管理監督機制

去年運輸部門提出今年稍後將會推出立法規管網約車的方案,屆時的士業界面對的就是明碼實價的公開競爭,也再沒有藉口可以推搪。的士業界要擺脫困境,首要之務是檢視自身,而是要建立更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嚴格規管行內的害群之馬,同時積極吸取網約車的成功之道,逐點逐點重建市民的信心。說到底,市場選擇是客觀理性的,若然的士業界展現出決心和成果,乘客當然會心甘情願地選擇搭乘。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