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打造「留學香港」品牌。香港擁有 5 所世界百強大學,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面對當前中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對抗加劇的複雜形勢,要真正成為令全球學生心嚮往之的「留學之都」,香港需要審時度勢,從多個方面靈活調整策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以 2024/25 學年為例,香港增加了非本地生的本科招生人數,將非本地生招生比例從 20% 提高到 40%。香港「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非本地學生人數統計資料顯示,自 2016 年開始,香港高等教育階段各個學位層級的非本地學生數量逐年遞增,2023/24 年度非本地學生就讀情況為:副學士 1,700 人,學士學位 19,100 人,授課型碩士 38,100 人,研究型碩博 14,700 人 。
在人才需求方面,據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未來 5 年各個行業的人力短缺估算大約有 18 萬人 。如此龐大的人才缺口,急需通過各種方式補充,吸引國際學生來港留學並留下發展,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但中美貿易戰及地緣政治對抗,使得全球人才流動格局發生變化,部分學生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會更謹慎,擔心因政治因素影響學業和未來發展。香港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如何突出自身優勢,增強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
靈活調整推廣策略:多元拓展合作區域
在當前地緣政治形勢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率領高等教育界赴京研習時提出的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以及前往亞太及歐美地區宣傳的計劃,需要更靈活的執行策略。過度依賴歐美市場,可能因中美對抗受到波及。因此,香港應在鞏固亞太地區宣傳力度的同時,進一步拓展與中東、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合作。
在今年澳洲柏斯舉行的「2024 亞太國際教育協會」會議暨展覽上,香港展示了自身作為國際專上教育中心的諸多優勢,包括擁有 5 所世界百強大學、教育多元化且世界馳名等 。未來,香港可以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宣傳方案。例如,針對中東地區,強調香港在金融、貿易領域的國際化優勢,以及與伊斯蘭金融等領域合作的潛力;對於東南亞國家,突出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紐帶作用,以及在科技創新、商業管理等專業的教學實力。此外,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全方位展示香港教育特色和學術資源,同時注重傳達香港中立、包容的學術環境,減少地緣政治因素對學生選擇的干擾。
優化獎學金計劃:聚焦戰略領域和友好地區
2023 年施政報告提出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學生限額及相應的宿位,並擴大獎學金計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 2024 年 2 月批准政府向「政府獎學基金」額外注資 10 億元,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至 150 個 。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香港可以進一步優化獎學金計劃,一方面繼續支持「一帶一路」地區學生,另一方面聚焦與香港關係友好、且在科技、金融等戰略領域有合作潛力的國家和地區。
例如,除了面向「一帶一路」國家,香港可以針對東盟成員國、中東石油資源豐富且有教育提升需求的國家,設立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獎學金項目。對於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香港重點發展領域有突出才華的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包括學費、生活費等。同時,設立特殊獎學金,吸引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希望尋求中立學習環境的第三國學生,讓更多優秀的國際學生無後顧之憂地選擇香港的高校。
深化院校合作:構建區域化學術聯盟
特區政府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 80 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 。面對中美對抗,香港高校可以減少對美國院校合作的依賴,深化與亞洲、歐洲院校的合作,構建區域化的學術聯盟。
以香港大學為例,可以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等院校合作,開辦聯合課程。比如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區域經濟合作等課題,開設跨國界、跨學科的碩士課程,學生可以在不同院校完成相關課程和研究項目,畢業時獲得聯合學位。這樣的合作不僅能提升香港高校的國際知名度,還能降低因中美關係緊張帶來的合作風險,同時促進區域內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總的來說,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將香港打造成「留學之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在當前中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對抗的複雜形勢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靈活調整策略。通過多元拓展合作區域、優化獎學金計劃、深化區域化院校合作、創新宿位供應模式以及強化香港中立包容的城市形象等多方面措施,香港有望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教育樞紐和「留學之都」,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注入強大的人才動力。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