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雞娃還是換個賽道?南下香港正在成為內地中產媽媽們的熱門選擇。香港教育有其天然優勢,兩文三語、國際化與多元化,最重要的是,競爭壓力相比內地小很多,成為中產媽媽們為孩子籌劃的新賽道。相比於在內地1400萬高考大軍中擠過獨木橋,在香港5萬多學生中爭取1萬多名校名額似乎顯得輕鬆許多。
讀個研究生,雞娃的同時提升自己,或者舉家南下遷徙,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教育,走出優渥舒適的生活圈,活躍於深港之間。這條特別的路上,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收穫也有挑戰,在這個溫馨的母親節,我們聚焦於這群特別的母親,聆聽她們的故事。
赴港求學:中產媽媽們的性價比優選
周六中午12點多,安排完3個孩子的午餐,跟保姆確認下午接送孩子上課的安排,張女士匆匆拎着包下樓,打的士直奔福田高鐵站。這是她赴港讀碩士課程半年多以來的常態,出門前因為安撫鬧脾氣的小兒子花了近20分鐘,她一路小跑,堪堪到入口,廣播提示,她所乘坐的高鐵班次截止入閘。氣喘吁吁的她,又馬不停蹄跑到人工窗口改簽,終是買到半個小時後的車票。稍作歇息後,她便又開始在腦中規劃出站後如何以最快的路線抵達學校。
去年申請到香港碩士課程以來,每周六的行程便如打仗一般緊張,「有一段時間周六去西九龍的高鐵票特別緊張,試過改簽不成,只能臨時轉福田口岸再打車到學校。」張女士無奈地說。
張女士是中產媽媽南下香港讀研浪潮中的一員,申請了香港都會大學的碩士課程,「學費10多萬,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又可以讓3個孩子申請到香港身份,是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理想很美好,但拿到錄取通知的興奮,很快淹沒在忙碌的行程中。兼顧工作和3個孩子之餘,每周抽出時間赴港求學,不僅意味着每周六的繁忙奔走,還有日常應付學業的沉重壓力。「香港高校對於學術的要求還是很高的,每次作業都要絞盡腦汁,要參加調研,晚上有時趕作業,也沒時間幫忙輔導孩子功課。一到周末,陪伴還在幼兒園的兒子時間也少了。」
不過,張女士認為,異常忙碌的這一年,對自己來說,收穫頗豐,最重要的是,三個孩子都有機會轉到香港DSE的賽道,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張女士的同學中,不少人是同樣的情況,大家課餘聚在一起,會互相交流下一步的安排、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等等。大女兒已經上了中學,需要盡快了解轉學和銜接的問題,小學階段的二女兒則計劃一年後升中時才考慮,幼兒園的小兒子則要考慮是否先在深圳讀小學,把中文的底子打好。
張女士坦言,未來需要考慮的事項還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工作方面,畢業之後,自己能否在香港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決定着未來能否申請到永居身份。雖然過去積累了一些香港的人脈資源,但完全換一個城市,挑戰頗大。另一方面,若孩子申請到香港就讀,是否居家搬遷到香港?還是讓孩子跨境讀書?一系列的問號都在張女士的腦中盤旋。她直言,一開始認為讓孩子更輕鬆的選擇,實際上對於整個家庭來說,意味着更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加上隨着進入香港DSE賽道的內地孩子越來越多,張女士也在思考,孩子是否真的能輕鬆跑贏?

步出舒適圈舉家遷徙 :熬過焦慮慶幸來得早
從深圳150平米的大房子,搬進香港60平米的小屋,孩子在內地學校是尖子生,到了香港卻成了「學渣」,劉太太直言頭幾個月一直在懊悔,時刻想逃離,經歷了大半年時間,孩子逐漸適應了香港的學校環境,自己也逐步習慣了香港的文化,步出焦慮。
劉太太曾經在深圳過着令人羨慕的生活,家住150平米的大房子,自由職業收入豐厚,有保姆打理家務,生活無憂,閑暇和閨蜜逛商場約下午茶,生活好不自在。最欣慰的是,周邊是優質公立學位,孩子的成績也頗為理想,本來已經為孩子做好了升學規劃。
但兩年前,先生被外派到香港工作,此時「高才通」、「優才通」已經成為周圍媽媽們談論的熱點話題,「先生在香港的工作逐步穩定,待遇也不錯,孩子去到香港,能有更優質的教育,為何不趁此機會一起過去?」儘管有朋友讓她多作考慮,但做事風風火火的劉太太已經下定決心舉家遷徙。
南下香港不到一個月,劉太太感覺生活徹底失控,一度精神崩潰需要向心理醫生求助。沒有朋友,沒有保姆,多年未進廚房的她每天為了做飯發愁,相比深圳便捷的外賣,香港外賣又貴又慢,中午只能去樓下的超市搶購新鮮蔬菜,吃完飯趕緊給孩子送飯。三點放學後又要輔導作業,直到晚上做好飯等老公下班才結束這乏味的一天。
最大的打擊來自孩子,她坦言,到香港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孩子在深圳公立學校成績不錯,赴港時考上了Band1學校,劉太太原本信心滿滿,不料到香港後成績一直下滑,尤其是英語,第一次考試直接亮紅燈。「英語和科學都是英文,其他課多數是粵語,孩子只會普通話太吃虧了。」
劉太太表示,「在內地時對於高考體系都十分熟悉,身邊有家長朋友互幫互助,根本不用擔心,來到香港卻心裏一點底都沒有」,這讓她一度十分自責,考慮不周全影響了孩子。
好在先生十分給力,每天下班後都很主動地分擔家務和孩子教育,鼓勵她多走出家門,結交新朋友,這讓她慢慢地放下焦慮,每天到社區學習粵語,孩子放學後一起分享學習心得,請家教補習英語,逐步適應。「香港的老師和同學也很友愛,會主動幫助孩子提升語言,並且香港的中學是討論式課堂,孩子有很多鍛煉的機會,幾個月下來孩子就適應了。」
學習粵語的圈子裏,劉太太也認識了通過「高才通」來港的厲害媽媽,大家相互分享信息和資源,討論升學,共渡心理難關。
眼看來港的人才越來越多,劉太太也擔心未來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但相比內地一千多萬的高考人數,在香港參加DSE考試,可以申請香港名校,也可以申請英美等海外名校,退一步還可以申請回內地的985、211優質高校。聽到近來媽媽們在談論赴港插班越來越難,她不由慶幸舉家遷得早。

從焦慮彷徨到蛻變成長,南下香港,對於「港漂」的中產媽媽們而言,不僅是一次教育的遷徙,更是一場關乎自我超越與家庭重構的旅程。
她們的到來,成為香港女性群體中的新興力量,她們的身影,無疑是深港之間一道特別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