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浙港科創攜手 開啟「雙引擎」
2025-04-30 10:00

2025年4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團訪問浙江,重點考察杭州未來科技城、強腦科技等科創企業與機構。此次行程不僅是一次區域間的常規交流,更折射出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意圖,以及浙港兩地在新興科技領域深化合作的深遠意義。從人工智慧到腦機介面,從智慧醫療到綠色科技,這場跨越地域的科創對話,為中國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多重啟示。

新:打破 建科

李家超此行首站選擇杭州未來科技城,這一聚集了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智慧製造等領域頭部企業的創新高地,展示了浙江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鏈佈局上的成熟經驗。李家超到此強調,希望深化兩地合作。這種合作模式的核心在於“優勢互補”。區域協同需突破傳統的地域限制,構建跨區域的科創生態圈。浙江依託龐大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鏈和數位技術應用場景,而香港則發揮國際化資源、金融資本和基礎科研優勢。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形成“半小時科研圈”,彙聚440餘家科技企業,成為深港協同創新的標杆。浙港合作可借鑒此模式,探索建立“長三角-大灣區科創走廊”,通過政策銜接、人才互通和資本聯動,打造覆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生態。

政策與資本的雙輪驅動香港科線圖

李家超訪浙的背景,是香港正加速推進以“創新科技”為核心的經濟轉型。2025年香港財政預算案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設立100億港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發院、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畫”等。這些政策的核心邏輯是“以資本撬動創新”,形成“耐心資本”支援硬科技企業長線發展。這種模式對內地具有借鑒意義。

此外,香港在政策設計上注重“產學研融合”。以數碼港為例,其孵化的“移動機器人分藥器”“微藻喚氧器”等產品,均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技術落地。反觀內地,儘管高校科研實力雄厚,但成果轉化率仍有提升空間。浙港合作可嘗試建立聯合實驗室或中試基地,例如香港微電子研發院與浙江半導體企業的協作,既能加速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突破,又能解決內地產業鏈的“卡脖子”問題。

科技向善: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新路

李家超在杭州的行程中,特別關注科技在醫療、助殘等民生領域的應用。強腦科技的智慧仿生設備則直接服務于殘障人士,將技術溫度融入產品設計。這種“科技向善”的理念,為兩地合作提供了價值導向,科技創新不僅要追求技術高度,更需回應社會需求。香港在此領域已有實踐。例如,香港數碼港孵化的“移動機器人分藥器”優化了社區醫療資源配置,而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杭州六小龍”企業則覆蓋智慧城市、人工智慧等場景。未來,浙港可聯合設立“民生科技專項基金”,重點支持老齡化社會的健康科技、綠色低碳技術等領域。此外,香港的國際化平臺可助力內地企業將此類產品推向全球市場,例如美時醫療通過香港將國產超導磁共振設備銷往海外。

人才文化的共振:培育新土壤的深層邏輯

科創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李家超在訪問中多次提及香港高校的科研實力,並強調“從娃娃抓起”的人才培養計畫。香港計畫通過科企進校園、程式設計教育等方式激發青少年興趣;浙江則依託浙江大學等高校,形成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梯隊。兩地的互補性顯而易見,香港的國際化教育體系和自由學術環境,可為內地人才提供全球視野。而浙江的產業實踐場景則為香港青年提供創新創業的試驗田。

更深層的合作潛力在於文化融合。香港的“超級連絡人”角色與浙江的“數位基因”結合,可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創新文化。例如,香港的Web3和區塊鏈創新中心與杭州的元宇宙產業聯動,可能催生下一代互聯網生態。

李家超的杭州之行,既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縮影,也是中國科創力量從區域協同走向全球競爭的新起點。在“雙迴圈”戰略下,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合作意義已超越技術本身,更在於探索一種開放、包容、可持續的創新範式。通過政策聯動、資本共融、人才互通,香港和內地城市和合作,有望成為國家乃至全球科創網路的“雙引擎”,最終實現“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以合作重塑競爭優勢”的願景。

本網評論員 one piece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