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港人北上消費說起之三】學學深圳,供給側應當升級
作者:王小般   來源:識港網    2023-09-07 15:26

近期港人掀起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580萬人次北上(包括澳門),日均近19萬人次,而訪港內地旅客日均僅9.6萬人次,形成鮮明對比。上述現象不僅引發了市民討論、媒體關注,留在香港的不少類似服務業從業者也感到備受刺激。香港特區按摩業總會主席周鎮宇稱,現時本港按摩業生意額僅及疫情時的三成,對比疫情前更相差九成。此外,由於生意減少,不少按摩師轉行,導致人才流失「個個返嚟都坐冷板凳,冇人願意返工。」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一直以來都以其高效、專業和國際化的服務業而聞名。然而,近年來,隨着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深圳在創新、科技和產業升級方面的突出表現,香港的服務業優勢似乎有所削弱,甚至出現了供給側的問題。

結構單一,缺乏本地供應鏈支持。香港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金融、貿易、物流和旅遊等傳統領域,而在高端製造、科技、文化和創意等新興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即使傳統的服務業企業,由於缺乏本地供應鏈的支持,難以推出高技術、高附加值以及多樣化的服務產品。

質量下降,缺乏競爭力。香港的服務業面臨着人力資源不足、成本上升、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導致服務質量和效率下降,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加上香港本地服務機構規模偏小,盈利能力有限,更多地為境外金融機構和國際資本服務。另外,在吸收內地發展紅利和金融中心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的香港資本,在回流香港時由於缺乏行業的投資機會,大量湧向房地產行業和證券市場,不利於香港的產業轉型

開放度不夠,缺乏協同效應。香港的服務業雖然對外開放程度高,但對內地市場的開放度相對低,儘管港府提出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但更多考慮的是本地發展問題,未將與深圳科技合作等重點問題進行充分考慮,不能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港合作區等平台,實現與內地服務業的互補和協同。

反觀河對岸的深圳,其服務業以創新驅動發展,注重引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大力進行供給側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目前深圳的服務業不僅包括金融、貿易、物流等傳統領域,還涉及高端製造、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新興領域,並且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海洋經濟等特色產業。深圳還積極推進服務業標準化、數字化和綠色化,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值和可持續性。港人北上消費熱潮並非完全是圖便宜,其服務質量、服務體驗較以往有明顯的提升。

香港只有進行一場深入的供給側改革,虛心向深圳取經,借鑒其在服務業結構、質量、開放度等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實現港深服務業的互補和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