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日本還有哪些詞出自中國古籍?
作者:文:香港中和出版   來源:橙新聞    2019-04-03 12:18
日本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新年號為「令和」,新年號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引用的相關詩句為「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熏珮後之香」。

【識港網訊】日本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新年號為「令和」,新年號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引用的相關詩句為「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熏珮後之香」。這是日本首次從本國古籍中確定新年號。

圖:香港中和出版提供

日本歷史上可以確認出處的年號都取自中國古籍,比如,取《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字句,成為「明治」年號;取《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的字句,成為「大正」年號;取《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字句,成為「昭和」年號;取《五帝本紀》「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的字句,成為「平成」年號。

除了年號,日本很多詞都從中國古典中尋找靈感。東京《中華新聞》主編、日本華文文學筆會會長姜建強所著《漢字力》,把漢字在日語世界中花樣繁多的日常,化為把想像力具象化的梳理與玩味,抖摟出文字背後的風土、故事與人情。在這本書裡,你能看到:年度漢字呈現了怎樣的情緒?公眾人物為甚麼會讀錯字?文學作品裡堅持的語言是一種怎樣的味道?漂洋過海在日本登陸的漢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刻劃出一道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

2007年4月,日本全國大學都把「助教授」都改為「準教授」,把「助手」改為「助教」。這是參照了美國大學裡的「associate professor」的語譯。其實「助教」一詞來自中國。《晉書‧武帝紀》記載咸寧二年(276年)設立國子學(學校之意),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日本在平安時代模仿唐律,在701年制定的《大寶律令》裡,將教育機關稱之為「大學寮」,設置作為教官的博士一人,助博士、音博士、算博士、書博士各二人。718年的《養老令》則將「助博士」改為「助教」。也就是說中國在276年使用了「助教」一詞,日本則是在718年首次拿來使用。

再看「影響」一詞。從文字看是影子與聲響的混合。《尚書‧大禹漠》記載:「禹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翻譯成現代文大體是:「禹說:順從善就吉,順從惡就凶,就像『影』與『響』順從形體與聲音一樣。」日本人將「影響」一詞拿來,給予了涉及其他的作用、反應、變化等意思,如具有影響力,帶來很大影響等。現在的中國語也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影響」一詞。這就意味着這個詞是從日本逆輸入而來的。

還有「共和」一詞的翻譯。這是當時萁作阮甫的養子省吾從荷蘭語「Republiek」翻譯而來的。當時的老儒大槻磐溪問其字源的緣由,才知道是來自中國西周時代故事裡的「共和」二字。當時周厲王由於實施無道的政治,遭到人民的怨恨而出逃。這時周公和召公二宰相共同協力,在周王不在的情況下照樣實施了14年的政治。這就叫「共和」。這個出自《史記‧周本紀》的故事,是「共和」的緣由。這個「共和」雖然與近代意義上的「republic」有不同,但在當時已經是最為妥當的漢字表示了。

思想,在中國古典裡原本是「認為,想像」的意思。三國時代的英雄曹操有詩句:「願螭龍之駕,思想崑崙居。」意思是只想乘上螭龍,安居在我想像的那崑崙之巔。詩句裡的「思想」就是「想像」的意思。日本人借用中國古典漢語,把英語「thought」「idea」「opinion」等翻譯成「思想」。

「文化」在3世紀的晉人束皙的詩句裡為:「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裡,與「武功」相對應的詞,古代中國人用「文化」來表述。日本人借用漢語「文化」一詞,把「culture」翻譯成「文化」。

關於「文明」,我們發現《易經‧乾卦文言》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句子。這裡的「文明」是光彩和光明的意思。對中國古典造詣很深的日本人,則借用這二字,把「civilization」或「enlightenment」翻譯成「文明」。

還有「革命」。最早出現在《周易》裡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本來應該是「順乎天命」的意思,但日本人把它用來翻譯英語的「revolution」。有了「革命」這個詞,中國人很快就熟練地用上了,如「辛亥革命」「十月革命」「中國革命」,當然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權利」與「義務」是日本人對「right」與「duty」的翻譯。中國古籍裡早已有這兩個詞。《史記‧鄭世家》記載:「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兩次出現「權利」。這裡的「權利」是「權與利」,也即「權勢與利益」的意思。雖然英語的「right」與這個意思不同,但日本人能選擇「權利」這兩個字,顯然還是受了《史記》的啟發。「義務」來自《論語‧雍也》:「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日本人的創意在於將二字作了顛倒:從「務義」到「義務」。

日本城市「仙台」的名字來自唐詩「仙台初見五重樓」,東京「淺草」的地名來自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淺草才能沒馬蹄」。明治時期接待外國貴賓的「鹿鳴館」意取《詩經》「鹿鳴,宴群臣嘉賓」;明治維新的「維新」一詞,來自《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東京都文京區「後樂園」的「後樂」二字,來自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名句「後天下之樂而樂」;日本政府官廳厚生省的「厚生」二字,來自《尚書‧大禹謨》的「厚生惟和」;著名的慶應大學的「慶應」二字,來自漢高祖《功臣頌》裡的「慶雲應輝,皇階受術」;坐落於東京九段下的靖國神社的「靖國」二字,來自《春秋左傳》裡的「吾以靖國也」;而靖國神社正殿旁的「遊就館」,「遊就」二字則來自荀子《勸學篇》「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土」;日本人現在使用的「觀光」二字,來自《易經》裡的「觀國之光」。

__________

上文摘自姜建強所著的《漢字力》。

關於本書

年度漢字呈現了怎樣的情緒?公眾人物為甚麼會讀錯字?文學作品裡堅持的語言是一種怎樣的味道?漂洋過海在日本登陸的漢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刻畫出一道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當用漢字的增刪與演變,透視了日本對漢字的愛恨糾纏;混合語的使用與音讀訓讀的讀音,使漢字更具靈活性與創造力;和製漢字豐富了語言的想像;還有人名與地名中的學問,同一事物細膩的層次與狀態差異,作者一一以實例說明,把漢字在日語世界中花樣繁多的日常,化為把想像力具象化的梳理與玩味,抖摟出文字背後的風土、故事與人情。

關於作者

姜建強,東京《中華新聞》主編,日本華文文學筆會會長。20世紀90年代留學日本,赴日前在大學任教多年,後在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擔任客席研究員,致力於日本文化及歷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另類日本史》、《另類日本天皇史》、《山櫻花與島國魂—日本人情緒省思》、《無印日本—想像中的錯位》等。

《漢字力》
作者:姜建強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02/010113547.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