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冬至,是我國農曆中非常重要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除了是節氣,也是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的人有慶賀冬至節的習俗,甚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
古代中國人同樣重視冬至。《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則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都説明了古人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的人還把冬至當作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麵的習慣,有些地區的人更會在冬至祭天祭祖。
關於冬至,有不少和吃有關的故事,以下四個,你聽過嗎?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餃子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為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並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來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還紛紛傳説吃過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冷。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好兆頭。
吃赤豆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