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王璜生:遠方與河|Remoteness and River
2022-10-21 17:30
自 序

「遠方」是一種曾經的過去,也是一種想象的未來。「遠方」帶著記憶,帶著曾經的歲月與情感;「遠方」也向著未知,向著渴望與預想,向著一片遙遠的藍天。

「河」是一種流,流自過去,流經現在,也流向未來。「河」是一種永遠的流淌,時而激湍湧動,時而洶湧澎湃,時而汩汩自在,它,流向大海,匯入大洋。

人生何曾不是這樣,藝術也大致如此。

因此,這個展覽圍繞著「遠方與河」來展開,從我的出生地和學畫之初的「韓江」開始,流向我人生轉折處的「珠江」,又流入我走向北方遠處的「後海」與「灣流匯」,再「穿越」而向遠方。記得青年時期,曾每天中午隻身游渡韓江的出海口,在那潮漲潮落來回2000多米的礐石海灣,自由自在享受海浪、陽光或狂風暴雨;也記得後來到了北京,有人規勸我「後海」水很深,多點留意,然而我很自信自己的水性。其實,我就是在這樣的河海之間游過來的,因此,對「河」,對河的「遠方」,很有感性認知與切身體驗。

於是,這個展覽就是我與「河」,我與「遠方」的故事。

王璜生  2022年10月

▎I  韓江

潮汕因為古代的一位敢於諫迎佛骨、驅祭惡鰐的文人,而山姓「韓」江也姓「韓」。我生於韓江邊,從小喝著姓「韓」的水成長,也在姓「韓」的江擊水中流,骨子裡還是希望有那麼一種文人的風骨情懷。韓江川流不息,歲月跌宕蹉跎,我長大了,也出走了。

父親的速寫《寄給孩子們的自制玩具》1961,這些來自遠方的玩具成為了我藝術與情感的啓蒙

我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畫畫的,只覺得在我童年的時候,玩的玩具是幾個用木頭拼裝釘成的木頭車、木頭人等,造型很獨特別緻,上面還塗上了紅、綠、藍、黃等的顏色,我經常照著這些玩具畫了起來。這些玩具是父親遠在粵北「勞動改造」之余,利用工廠的廢木料做的,他回家探親時帶回來,教我們玩耍,同時也教我對著它們「畫」。這可以說是我畫畫的最早的啓蒙。後來父親從粵北回到汕頭後,便較正式地教我學習中國畫了。

童年的畫  1962-1964

從韓江邊的老宅,到江南的庭院園林,我讀到了其中的文心與歷史,其中的情懷與哲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內外融通」的哲學精神無不體現在建築園林的空間觀中。我曾作詩題「天地悠然圖:日月隨盈昃,天人自在論,憑欄心渺遠,宇宙小乾坤」。

2006年1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王璜生:天地悠然」個展

天地悠然·卷開天地遠  紙本設色 185x600cm 2006

▎ II 珠江

從韓江到珠江,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1984年,我在韓江邊出發,騎車珠江溯源,行程三千多公里,一路寫生、寫作、拍攝,磨煉了自己,也走向了自己獨立的路。1990年,定居珠江邊的廣州,畫畫、編輯、策展,走上了探索文化與堅守精神的美術館之路。於是,珠江就有了關於騎走、磨煉、探索、堅守的種種生命與情感的記憶與故事。

珠江溯源的崎嶇山路上  1984

在當年的日記本里,發現一片作為生命經歷印記保存下來的珠江源植物標本。於是,我重返珠江源,延續了當年的做法,採集植物標本,將它們轉化為影像、繪畫,以古老的水墨與拓印方式,記錄下植物的物態與肌理,而特殊的手法又使圖像產生X光片的效果,蘊涵著對生命本質探尋追問的含義。

珠江源植物圖志   紙本水墨拓印  46x35cm/件  2020

為「珠江溯源記巡回展·貴州站」專門創作的混合著行為、拓印、書寫、影像的大型作品《騎走》,重新喚回了當年在黔東南、黔西南莽莽高山砂石路上艱難騎行的記憶與體驗,以及在那個年代「騎過去,走過來,不知在哪裡;走過去,騎過來,尋找我自己」的茫然而堅定的心態。

騎走  紙本水墨拓印  730x1450cm  2021

▎ III 後海

在一個沒有大江流經的都市,卻有著大大小小的「海」:「北海」「後海」等,「後海」也成為了我2009年移居北京之後時而在這裡放鬆心態的絕佳去處。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後海」,在那裡,可以有風花,有星辰,有雪有月,有酒有茶,在忙碌吵鬧的一天之後,「後海」的夜一片寧靜。

記憶的花園210928  紙本設色拓印 125×245.5cm  2021

近年來對兩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一個是關於「記憶」,一個是關於「植物」。植物關聯的是「生命」「生長」等問題,而記憶則是存在於生命中的種種說不清的東西,是情感?是歷史?是過程?是時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進行著對父親粵北勞動生活這段歷史的記憶重述,並希望創作與「生命記憶」相關的新作品;而2020年疫情以來,對於「生命」的深入體驗與重新思考,產生了關於自己成長、生命經歷的記憶重思,特別是喚醒當年珠江溯源採集的植物標本的生命及情感記憶,因而也創作了一系列以植物為元素媒介,探討時間、過程、成長、生命、情感、記憶等話題的作品。

「記憶的花園」系列  水墨設色拓印  尺寸不均  2021

▎ IV 灣流匯

在北京的北郊,河道縱橫,我在一個叫做「灣流匯」的地方,搭造了自己的工作室,也進行做東匯西流的藝術實驗工作,於是,就有了「游·象」「痕象」「箴象」「空象」以及「牆」等系列紙上水墨作品,又有了《界》《隔空》《纏》《溢光》《談話》《述影》《呼/吸》等空間裝置/影像作品,在2020年3-4月疫情期間,在空無人氣的北郊河道邊,又創作了《風之痕》影像作品,用多種特殊的媒介材質,將像風一樣的生命之「痕」記錄下來。

工作中  2017年5月北京

當下世界不安的現實如戰爭、逃亡、難民、越境等,引發了我少兒時期以來的記憶及曾經的耳目經驗,六七十年代地處南方海邊的家鄉,時常接觸到「偷渡」的時事和故事,以及有相關經歷的人,其場面感至今仍歷歷眼前。「界」,既可能指向於邊界、區域、邊境,指向於掙扎與奔突,而也可能是生存及精神的另一種嚮往和境地,一種恆永的境界。

界  攝影  45x60cm  2017

「風之痕」系列作品是2020年春夏在北京和廣州工作室及野外創作的,包括平面製作、動態影像、攝影、聲音及綜合材料等作品形態。我嘗試著將繪畫創作與多種藝術表現媒介及手法綜合交叉運用,構成作品、視覺、心理、空間、時間等之間新的關係及多種新的可能性。而對生命的感懷及關注一直是我藝術創作關心的主題,生命面對歷史,面對社會,面對人與人的關係,也面對各種各樣不測的病與毒等。生命也許很脆弱,很無奈無辜,但生命也很輕盈,也很自在很美麗。我用紗布,用水墨與顏色,用拓印等方式,用各種特殊的媒介材質,將這樣像風一樣的生命之「痕」記錄下來。可能是傷痕,也可能是痕跡,也可能是種種的記憶之痕。風吹過,留下微微的痕,也帶走曾經的痕。

「風之痕」系列作品  2020

▎  V  穿越

人生之於時間是一種穿越,生命之於空間也是一種穿越,而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與存在,更是一種穿越,穿越於無盡的荊棘,而向著渺遠絢爛的未來世界。於是,我嘗試運用新媒介技術,引發新的視覺感知與思考。

展覽名稱:王璜生:遠方與河

主辦單位:何香凝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22日—11月26日

展覽地點:何香凝美術館4-8展廳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