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為何是你,為何不是你》:走進林一峰
作者:文:Trista Luo 拍攝、剪輯:Zita Li   來源:橙新聞    2019-03-18 14:50
《歌裏人》後時隔一年,林一峰推出第九本著作《為何是你,為何不是你》,在書中講他的旅行故事,也講這些年來在他生命中留下印記的那些人。

【識港網訊】《歌裏人》後時隔一年,林一峰推出第九本著作《為何是你,為何不是你》,在書中講他的旅行故事,也講這些年來在他生命中留下印記的那些人。

用他自己寫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這是我的一幅感情地圖。是我用時間、里數、錯誤、幸運、犧牲了的工作機會與長期歸零的銀行戶口繪畫的地圖」。

書名《為何是你,為何不是你》來自林一峰《Thanks LA, it’s been great》中的歌詞,當中有求而不得的遺憾,也有「出現的人不喜歡」的無奈。「為何我生命裏會遇到你?但為什麼和我走下去的人又不是你?」無解的問詢後,他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套用到工作、友情等各個方面。

新書設計成一封遠方寄來的信的樣式,沿線撕開,你可以從文字中讀到林一峰的旅行與感情故事,又或者,從他的軌跡中看到你自己。

圖:Zita Li

以下為作者自述:

用寫科學論文的方法寫情書

「寫愛情故事」這件事我一直都有做,不過以前是用音樂。音樂呈現出美化後的感覺和片段,文字、書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更加赤裸。有時會血肉模糊,但真實性比音樂更強。

我舊年出了一張唱片,叫《Travelogue 4 Escape》,是對這麼多年旅程的小小回望,同時它也令我回想起自己的很多故事。我想創作的過程、埋頭去寫,雖然只是兩三個月的時間,但之前都醞釀很久、很痛苦,來回折騰很多次,這也是治愈的過程。

圖:《Travelogue 4 Escape》

做一個太感性的人好辛苦,無端端會想起以前的事情。多得我中學恩師的訓練,他讓我「用寫科學論文的方法來寫情書,用寫情書的態度寫科學論文」。我一直把這句話當成我的人生格言。

上次的書(《歌裏人》)很感性地講理性的東西,這次反而是很理性地講感性的東西。一個創作人訓練自己寫作的時候,已經有了內置系統,我會在跌入情緒的時候抽身看一看——等等,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麼想?又抽離、又投入的情況下,人是不會「發癲」的。要保持一個平衡……太感性不行,太理性也不行,而創作是一個出口。

我很久之前寫過一首歌,叫《The Best Is Yet To Come》,是我在瑞士失戀的時候寫的。而當時因為SARS,也是香港最不開心、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時候。從一個失戀的故事出發,它竟然帶給大家很意外的安慰,那些治愈自己的東西,也可以治愈其他人……這就是有能力創作的人的責任與詛咒吧(笑)。創作人可以做的事就是重新出發,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寫出來,交給世界。

圖:Zita Li

將每一個遇到的戀愛對象當作是最後一個

我自己對感情的態度是……我會當每一個我遇到的戀愛對象是最後一個。可能這個和家教有關,我的父母從青梅竹馬走到結婚,一直到現在。

其實每一段關係都有難關要過,不可以見勢不對就走。可能每一段關係我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就這麼壯膽了(笑)。到醒覺的時候,通常都是太遲,不過還是像《鏡子說》中那句所講,「如果堅守變強求又如何,還是要傾出所有。」

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中,盡量問「為什麼」。其實到最後都是問自己同一個問題:「你是誰?我是誰?」

有時答案會突然出現,但你不記得問題在哪裏了,這個過程也很浪漫有趣。《遊子意》講我去冰島踩北極圈,但去了三次才成功登陸,而拿到的證書卻漏在了櫈子處的故事。整首歌是我從冰島機場去市中心的45分鐘時間內寫的,歌詞是這樣:

每個選擇都有遺憾/每個遺憾都有轉機/月落日出柳暗花明/人還在/心存感激。

尋尋覓覓更在乎過程/兜兜轉轉一樣的結果/踏破鐵鞋/不經意的答案出現/竟然忘了問題是什麼。

浪漫與「戆居」是一線之差,浪漫很不實際,做不實際的事情不就是「戆居」?不過,當你做每一件事都見到它美麗的地方的時候,這件事本身是很浪漫的,所以如果你自己浪漫,做什麼都浪漫。

我想浪漫是「Make The Most Out Of It」,在每一個處境裏找到最多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沒得選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但我們有得選怎樣去看待它,我覺得這件事本身已經好浪漫——如果不是這樣還可以如何呢?

圖:Zita Li

旅行的意義

我與旅行結下不解之緣,很可能是因為啟德機場。

我小時候在公共屋邨長大,家裡住了七個人,我的開心事之一,就是望出窗口,下面有一個好大的巴士站,再遠一些就是啟德機場,我每天就看著飛機升降。

可能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令我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地方。當時沒有資源、沒錢,就想辦法去補習、做演出,做好每一件事。做好之後,就有資源再做其他……基本上我這幾十年都是這樣度過。

我20歲的時候很浮躁、很沒有耐心,想要體驗多一些,但旅行、包括愛情告訴我的事情是,有些東西,你越去找它,它越會離開你。首先要一個人靜一靜,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才可能會有其他機會出現。

圖:Zita Li

整本書中的「旅行」與「感情」,可能只是一個講故事的包裝,最重要的精神是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好多年前自己開始旅行的時候,我很想去四處看東西、認識人,愈多人愈好。但慢慢發現,有一兩個、三四個聊得來的,得到的瞬間的安慰就夠了。

終極是什麼呢?二人世界嘛。找到那個人,就去哪裡都可以了,還可以重新再去一次舊的地方。但其實最終可能只是為了一個人——那個人可能是你以前的一個心魔,而看長遠一點,其實那個心魔,是你自己。由頭到尾,很多事情你都是為了自己而做,一個人。

我喜歡搭火車四處走,尤其是在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坐在火車上慢慢回望。搭船也可以,船更加慢。為什麼要慢?慢慢離開一個地方很浪漫。慢慢和自己說一些事情,慢慢回想在這個城市發生的事情,有一種清洗的感覺。

我成日都走來走去,離開是為了回來。旅行的時候可以用一個全新的身份在別的地方生活,回家的時候可以用旅行的心情,我覺得這件事是一個很健康的循環。

回頭看,這些是不是犧牲呢?不是。我覺得我賺了不少——我賺了好多故事、好多音樂、好多感受。旅行,一定要「行」出去,就算好狼狽,顛沛流離都好,行過的路就是你自己的感受,是無價的。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15/010112257.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