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後人類和硅基,誰將主宰元宇宙?
來源:橙新聞    2022-01-10 18:41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結果,居民在一天的活動中,個人生理必需活動平均用時11小時53分鐘,佔全天的49.5%;有酬勞動平均用時4小時24分鐘,佔18.3%;無酬勞動平均用時2小時42分鐘,佔11.3%;個人自由支配活動平均用時3小時56 分鐘,佔16.4%;學習培訓平均用時27分鐘,佔1.9%;交通活動平均用時38分鐘,佔2.7% 。

【識港網訊】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結果,居民在一天的活動中,個人生理必需活動平均用時11小時53分鐘,佔全天的49.5%;有酬勞動平均用時4小時24分鐘,佔18.3%;無酬勞動平均用時2小時42分鐘,佔11.3%;個人自由支配活動平均用時3小時56 分鐘,佔16.4%;學習培訓平均用時27分鐘,佔1.9%;交通活動平均用時38分鐘,佔2.7% 。

有意思的是,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幾乎佔據了人們一天之中一半的時間。用於工作的時間也就4 個小時。除了生產線上的工人在工作時間無法使用手機之外,工作、個人自由支配、交通、學習培訓的時間都可以使用手機。況且許多崗位的工作,就是依賴手機完成的,譬如快遞行業。推算下來,人們一天在智能手機上消耗的時間很可能長達5小時以上。

根據2020 年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12月,在手機網民經常使用的各類App中,即時通信類App的使用時間最長,佔比為14.8%;網絡視頻(不含短視頻)、短視頻、網絡音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文學類應用的使用時長佔比分列第二到第六位,依次為13.9% 、11.0% 、9.0% 、8.9% 和7.2% 。短視頻應用使用時長佔比同比增加2.8個百分點,增長明顯。

網民在手機觀看各類視頻上花費的時間,佔了總時長的三分之一。就像之前所講,人類是唯一不能完全生活在現實世界的生物。我們為甚麼會為航天員歡呼,為探險家喝彩?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在渴望擺脫世間俗物的束縛,突破物理的極限,探尋未知的世界。

從統計上來看,如果我們把視頻內容等同於虛擬空間的話,人們其實已經在元宇宙中沉浸,而不自知。按照這兩次統計的結果來看,人們每天至少花費2小時在元宇宙中生活。

當人們戴上VR 頭盔的時候,人們沉浸的時長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對人類體驗的影響,對人類思想的衝擊都不容小覷,而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

腦機接口和外骨骼

腦機接口和外骨骼,都是直接增強個人能力的技術。腦機接口,可以讓數字化技術直接理解大腦的指令;外骨骼則直接增強人的體力。

腦機接口,有時也稱作「大腦端口」(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腦機融合感知」(brain-machine interface),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在單向腦機接口的情況下,計算機或者接收腦傳來的命令,或者發送信號到腦(如視頻重建),但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信號,而雙向腦機接口允許腦和外部設備間的雙向信息交換。大腦的測量和分析已經達到可以解決一些實用問題的程度。很多科學家已經能夠使用神經集羣記錄技術實時捕捉運動皮層中的複雜神經信號,並用來控制外部設備。人工耳蝸是迄今為止最成功、臨床應用最普及的腦機接口。它幫助許許多多的聾啞人恢復了聽力。

外骨骼則在輔助人們的體力勞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某種程度上,騎士的全金屬盔甲,可稱作一種外骨骼。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硬殼或皮膚,可以在戰鬥中保護騎士。航天服和深海潛水的「JIMM 」裝也算是外骨骼,因為它們在極其惡劣的外部條件下幫助人體正常工作。

Cyborg —— 半機械人

半機械人(Cyborg ,也稱作半機器人)是一種「電子控制的有機體」。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一半是人,一半是機器的生物。人類和智能機械可以結合在一起,兼備兩者的優點,成為半機械人(Cyborg),這已經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目標之一。

當我們把VR/AR 設備、腦機接口、外骨骼技術,融合在一起的時候,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超級英雄,就從屏幕走向了現實。《我,機器人》中,男主角左臂就是經過機械改造的。「鋼鐵俠」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半機器人形象。

半機器人不是新概念,因為人類一直在通過工程性產品來改善自身,但是,目前這主要應用於因為某種生理缺陷、病痛、受傷才接受治療性改善方案。例如,此類設備可以用於四肢受傷的人,或者由於心臟衰竭而裝有起搏器的人。未來在元宇宙中,半機械人是否能成為元宇宙的主要居民呢?

硅基生命

硅基生命是相對於碳基生命而言的。「硅基生命」這一概念於19世紀首次被提出。1891年,波茨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朱利葉斯· 席納(Julius Sheiner)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探討了以硅為基礎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大概是提及硅基生命的第一人。這個概念被英國化學家詹姆斯· 愛默生· 雷諾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所接受。1893年,詹姆斯·愛默生·雷諾兹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硅化合物的熱穩定性使得以其為基礎的生命可以在高溫下生存。

科學家對於硅基生命的探索,是從化學角度切入的。我們可以將其類比構成人類主要的元素— 碳,將其延伸到與碳同族的硅元素。毫無疑問,硅的化學性質與碳相差甚遠。硅的表現並不能合乎人們的期望。以有機化學為參考,能望有機化學項背的硅氫化學體系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因為依靠合成硅烷、硅氧烷等物質的衍生物對有機物進行的復刻根本無法實現。

以硅材料精雕細琢的「芯片」,卻可能產生以AI為主要形態的新型生命。科學家眼中的硅基生命,以「硅芯片+ AI +鋼鐵骨骼+橡膠皮膚」形式,呈現嶄新的面貌。

人工智能的發展的確不負眾望。在語音識別、自動駕駛領域,人工智能已經切切實實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現在大部分的智能電視,都有語音識別的功能,可以在嘈雜的環境中完成識別換台、調整音量等基本的操作。語音識別功能在駕駛過程中無疑更有價值。司機可以在牢牢握住方向盤的同時,通過語音選擇導航的目的地,或者進行打開空調這樣的操作。這只是人工智能非常簡單的應用。

在元宇宙中,大規模的製造、生產,未來都是以AI為主體進行。當元宇宙的世界迅速膨脹到物理世界十倍、百倍的規模,我們無法僅僅依賴人類的程序員來實現這一難以承擔的任務。事實上,人類程序員扮演的是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他們就像「上帝」一樣存在,指定元宇宙的幾條創世規則。而後AI粉墨登場,依據這些規則創建瑰麗的世界。

以螞蟻為例,它們的行為非常簡單,即通過觸角簡單地交換有限的信息。單獨來看,一隻爬行中的行軍蟻非常簡單,若把一隻若是把數百萬隻行軍蟻放在一起,整體蟻羣就成了難以預測的「超級生物體」,展現出高深,乃至駭人的「集體智力」,甚至可以抱成「螞蟻球」渡過河流。儘管「球」外圍的螞蟻不斷溺水而亡,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卻可以逃出生天,重建種羣。

簡單的規則,龐大的數量,就會創造出整體層次上的「智慧」。而這些,恰恰是AI擅長的。元宇宙是AI成長的天堂。

《元宇宙》

作者:趙國棟、易歡歡、徐遠重

出版社:香港商務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原文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books/1134614/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