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面對大灣區,香港不應當“夜郎”
作者:安心   來源:識港網    2019-02-20 17:14
隨著粵澳港大灣區的推進,香港本地經濟和生活形態必將有深刻的轉變。香港有著獨特影響力和美譽度,相信不會在這一輪大灣區發展中掉隊。港人要力戒“夜郎心態”,也要破除“恐懼內地”的思維,以開放包容、接受轉變、主動融入的健康心態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到來。

漢朝時,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不多,夜郎國國王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並問使者“我和漢朝比哪個大”,這一典故成就成語“夜郎自大”,比喻狂妄地自高自大。結果,夜郎國很快消亡,灰飛煙滅。

可笑的是,“夜郎心態”陰魂不散。時至今日,即便在號稱國際化大都市的香港,也時不時“顯靈”。特別是面對剛剛出台的大灣區規劃綱要時,更是集中爆發。縱觀之下,或有如下幾種表現:

一種是“大香港主義”心態,面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認為香港是唯我獨尊的“海龍王”,無需借力,亦無需“被規劃”,很多港人看待內地規劃文件,總覺得是“假大空”的官樣文章。但是,內地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國家主導,內地改革開放40年以來,正是通過系列政策規劃,實現經濟升級轉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由高速度增長轉變為高品質增長,大灣區規劃的提出正是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其中一環,不應忽視。

另一種是“小香港主義”心態,面對《綱要》將香港列為灣區“四大核心城市”之一、並非龍頭城市,允許本港私家醫生到內地執業等內容,就有人擔心《綱要》會令本港人才外流,為內地作嫁衣裳,令香港成為“人才廢墟”,這種狹隘的本土觀,是一種只看深圳河以南,凡事只看負面的心態。在大灣區產業分工、城市融合的過程中,可以為港人發展提供更寬廣的發展平台,不應視之為“搶走”香港人才,特別是大灣區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促進人才向上流動,將為紓解香港民生困局,促進整體的社會進步發揮作用。

還有一種是“逢中必反”心態,認為《綱要》的出台,會削弱一國兩制獨特性,弱化香港的特色和制度的優勢,讓香港淪為普通內地城市,幾乎看不到《綱要》帶來的正面影響,這種心態刻意製造矛盾,已經成為香港近年發展停滯不前的深層次原因。應該看到,《綱要》不存在香港“被規劃”,《綱要》無強制要求香港發展某些產業,也沒要求香港採用內地制度,反而要求香港須發揮固有優勢,完善法治、國際商事糾紛機制和智慧財產權保障制度,鞏固和提升其樞紐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仲裁中心和智慧財產權中心。只要香港做得好,內地願按照香港規則行事,效法香港所長,拉高內地水準,逐步與國際接軌,提升競爭力。

隨著粵澳港大灣區的推進,香港本地經濟和生活形態必將有深刻的轉變。香港有著獨特影響力和美譽度,相信不會在這一輪大灣區發展中掉隊,因此,港人要力戒“夜郎心態”,也要破除“恐懼內地”的思維,以開放包容、接受轉變、主動融入的健康心態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到來。

作者:安心

责任编辑: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