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人們了解他是廣告業老行尊,也知曉他在電影業有所成就,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但大家或許不知道,他還是一名饕客——多年來在外飲食,光景變換的同時,他也嚐盡各種滋味。
他說他並沒有資格寫一本食評專著,只是用文字記錄自己這幾年吃過的食物,沒想到無意中分享幾篇,卻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原來,這些陪伴他多年的食物,不只藏匿於他一個人的生命軌跡裡。當他將散落各處的文字集結出版,便有了這本觸及香港幾代人記憶的著作——《回憶的味道》。
他是司徒衛鏞,一位穿越時間,留存美味的追溯者。
老一代的回憶:陸羽的人工手作、水滾茶靚
談及回憶中家鄉的味道,司徒衛鏞如數家珍——皇后飯店的豉油西餐、Amigo的本地法餐、星記海鮮飯店的老粵菜抑或是西苑的「大哥叉燒」,它們無不烙印歲月的痕跡。而說到廣式「飲茶」,陸羽茶室必然是司徒衛鏞最留戀的選擇之一。
喜歡躲在陸羽的一角吃早餐,司徒衛鏞會點上「一盅兩件」,配牡丹皇溝普洱。為什麼是陸羽呢?因為在這裡,最普通的點心也留有原始的正宗滋味——豬潤燒賣堅持用頂級黃沙潤,一整個大塊蓋在燒賣之上,綿軟而無腥臊味;牛肉球的牛肉是人手刀刀剁成,鬆軟可口;至於沖茶,陸羽的招牌便是「水滾茶靚」,用開水和茶盅沖茶,六七泡之後仍然新鮮有味道。
傳統點心搭靚茶,司徒衛鏞說「這是一種儀式」。講出這些的時候,他激動得神采奕奕,但轉眼間,又難掩失落惋惜。原來,這一「儀式」的享受在別處已經很少有:黃沙潤供貨困難,大多餐廳已經找不到貨源了。牛肉球多為工廠機製,又有多少店家再費工夫徒手剁。而大多茶室也不會一直供應開水沖茶,更不用提用那小小的茶盅一遍遍地沖。「他們不知道開水沖茶的好,即便知道,這工序太複雜,他們也嫌麻煩。」
曾經的食材質素已經很難找到,人們生活節奏的轉變,也改變了烹飪的方式。司徒衛鏞略帶自嘲地說,「這也可以說是不同時代的正常演變。」
消失的回憶:人、事、物
每一代人日日面對的事物就是他們留存記憶的憑藉,而食物與身體互動,則最為根深蒂固:一口咬下黃沙潤的瞬間,舌尖味蕾幫助你記得那粉嫩流沙的感覺,日後再面對其他豬肝,嚼後有渣,那即便名字不變,外型再相似,也不再是記憶中的豬潤燒賣。
陸羽的食物承載的是司徒衛鏞這樣香港老一代紳士的回憶,那麼年輕一代人呢?司徒笑著問,「他們長大之後的回憶又是什麼?漢堡包?公仔麵?珍珠奶茶?」並非取笑速食,司徒只是覺得新的一代不曾經歷過這些湮沒在時間中的味道,遺憾的不是後生們選擇了他認為不夠美味的食物,而是根本沒有機會作出選擇。「他們沒有那份經歷了,體會不到了。」
「當那種味道慢慢消失的時候,其實你是有一種感受的。原來消失的不僅是味道,還有人、事、物。」飲食文化不僅關乎味道,更有圍繞著這些味道的進食方式與習慣。
走進陸羽茶室,司徒衛鏞熟絡地和前台經理打招呼、和店員寒暄,他不像前往一家餐廳,倒像是回到家裡,而這份親近正是是幾十年中無數的餐飯造就的。年少時跟隨長輩同行用餐,那時的陸羽茶室還在永吉街開業。1976年,陸羽搬遷至史丹利街,已經出來工作的司徒衛鏞又和同事光臨。時間一晃到今日,陸羽茶室開了八十幾年,見證的不僅是香港的滄海桑田,更是幾代人的年華老去。
「最近我看到好多老店都結業了,你如果問有多少消失,不如問還有多少留下來?」
留下回憶:用文字,更用匠人精神
「每道食物,與時間結合,便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回憶的味道》正是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痕跡。如果每一個個體註定無法與時代的巨變抗衡,那麼司徒衛鏞至少希望人們不要那麼快就全部忘記。而如果可能,他希望讀者可以藉著他的文字,珍惜當下。「對於好的食物,要認識它,品嚐它,欣賞它,知道它為什麼好。」
再進一步,《回憶的味道》想帶動更多人關注當下似乎困在時間之中的味道,力量雖小,司徒衛鏞還是嘗試將這些快要消失殆盡的生命帶入下一個時代。「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得太快,但沒了那份堅持下去的匠人精神,這個社會也可以說是『忘本』。」想到在日本,有那麼多百年老店,三代人都只專注做好鰻魚這一樣食物,司徒衛鏞覺得,香港這些仍在堅持的「味道」也很寶貴,值得尊重。百年又百年,三代又三代,先生發自內心地渴望著這份可能。
「舌尖上的雋永,可以喚起多少前塵往事?」
或許司徒衛鏞寫作《回憶的味道》最大的心願便是味道不只是回憶,而是當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