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元旦有報紙用「逾30萬人夾岸賞煙火迎2024」做大標題。一年之後,迎接二○二五年的維港煙火表演,標題變成「四十萬人夾岸賞煙火」。人數增加十萬,氣氛更熱鬧,但秩序井然。我很喜歡「夾岸」二字,一下子把維港兩岸的距離拉近。 《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寫的是仙境。還有詩句“夾岸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據說原詩是“夾路桃花風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若論意境,桃花夾路遠不如夾岸桃花。古人詩文中的“夾岸”,與今日之維港“夾岸”,空間距離不是一個量級。假如從太空俯瞰地球,相隔一個太平洋的兩大洲,是否也可以用「夾岸」來形容?
元旦維港煙火表演,是盛事香港一張品牌。去年是疫情後首次匯演,許多內地遊客興致勃勃專程來港欣賞,可惜因為公共交通安排考慮欠週,匯演結束後不少打算連夜趕回深圳的內地遊客,被困火車站外甚至在寒風中流落街頭,元旦當日媒體有關大批遊客北歸無計的報道圖文並茂,主管官員忙於應對媒體追問,令煙火璀璨耀維港的新聞失色失焦。今年當局汲取教訓,加上新人事新作風,相關部門一早宣布,除夕除了港珠澳大橋口岸及皇崗口岸如常二十四小時運作外,深圳灣口岸通宵開放,羅湖口岸旅客清關延長至翌日凌晨兩點。翌日,十二分鐘煙火表演絢麗璀璨,四十萬人夾岸欣賞的新聞順理成章做回各大媒體報道的主角,市民遊客讚不絕口,網上更是好評如潮。而負責這項盛事的主角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女士,元旦下午來到尖沙咀文化中心,擔任另一場元旦盛事活動「香港龍獅節」的主禮嘉賓。
一元復始,龍獅起舞。根據今屆龍獅節籌委會召集人顏汶羽議員憶述,當年為了振奮人心、振興旅遊、刺激經濟,時任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倡議舉辦龍獅節,舞龍舞獅是港人在喜慶日子的傳統節目,亦是中國國粹。此議得到旅發局大力支持,羅淑佩局長在當年任職特區政府旅遊事務處副專員,亦為推手之一。陳鑑林和顏汶羽又邀請現任香港潮州商會會長兼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席高佩璇擔任龍獅節榮譽顧問,提供資助。經過一年多籌備,二○一一年元旦首屆龍獅節揭幕,尖沙咀海旁,一千一百一十一隻龍獅聞鼓起舞,威風八面,振奮人心,創下一項健力士紀錄。從此一發不可收,龍獅節成為香港一張文化盛事品牌。七年前,香港龍獅節發展成為「世界龍獅日」。今年龍獅節的主題增加「潮汕非遺文化嘉年華」的元素,邀請潮汕英歌舞表演隊來港獻技,形成一個舞台、四種非遺:舞龍、醒獅、紮作,還有英歌舞,羅淑佩希望市民和遊客可以多角度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元旦下午,天氣多雲轉陰,間有小雨。筆者現場所見,文化中心海旁的露天廣場坐滿且站滿數百名中外觀眾。三點鐘儀式開始,主禮嘉賓致詞之後,為上午在同一地點進行舞獅舞龍交流表演的獲獎個人和團體頒獎,有不少身穿“獅服”的男女小朋友上台,最小的得獎者年僅五歲。一眾主禮嘉賓為醒獅點睛之後,一起擂響十多面大鼓,把現場氣氛推到高潮。舞龍打頭陣,醒獅隨後,接著是來自揭陽普寧的英歌舞出賽。英歌舞是一種將舞蹈、戲劇和武術融為一體的潮汕民俗街頭表演藝術,內容出自《水滸傳》第六十六回「時遷火燒翠雲樓」的故事,各位舞者的扮相分別代表小說中一眾梁山泊好漢,主角是靈蛇在手綽號「鼓上蚤」的時遷。
送舊迎新的兩項盛事活動,為新的一年開了好意頭,這是政府各部門用心做事、社會各界攜手合作貢獻民間力量的成果。二○二五年對於香港振興經濟具有關鍵意義,有挑戰有壓力亦有機遇。特首李家超元旦賀詞以「改革求變,守正創新」為題,聚焦兩大目標。兩大盛事成功舉辦或可提供啟示:只要上下團結、官民齊心,盛事香港必定變成魅力香港,東方之珠必定更加璀璨奪目,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