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國人的愛國主義
來源:橙新聞    2020-11-20 17:44
漢字中「國家」的寫法跟其他語言不一樣,一個字是「家」,一個字是「國」。

【識港網訊】漢字中「國家」的寫法跟其他語言不一樣,一個字是「家」,一個字是「國」。這是中國人對國家的基本定義,表達了中國人對「國家」的獨特感悟。中國人對國家的理解是千千萬萬無數個「小家」和國家這個「大家」的關係。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維和生活方式,從「捨己為家」到「保家衛國」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展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國同構」的政治文化傳統。這種把家和國聯繫在一起的傳統,西方很少。

從個人來講,中國人可以為自己家庭做出很多犧牲,這是一般西方人難以理解的。我曾經看到一個美國記者寫得很長的報導。他在深圳採訪了農民女工,女工跟他說:「上班後連著幾個月,我把工資的一半都寄給我父母。」這在中國文化中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們永遠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位記者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怎麼自己的工資不完全是自己的,一半是屬於家人的?這對他來說很新奇。實際上心存對父母的感激,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份。父母並不一定要你的錢,甚至還要通過許多方式幫助你,但這種父慈子孝的倫理是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傳承。

公益廣告圖

由此而延伸到個人、家庭與國家的關係。〈我的祖國〉實際上唱的就是家國同構。歌詞裡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首歌的詞作者,特別令人尊敬的喬羽先生,曾接受過採訪,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說長江、不說黃河?」他說,一條大河更好,因為長江只有長江一帶的人比較熟悉,黃河只有黃河邊上的人比較熟悉,而幾乎所有中國人自己的心中都有自己故鄉的河。「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陽光」,他就這樣把家和國聯繫在一起了。

中國人這種家國情懷還有一個重要的成因,就是從中國近代史來看,中國人有超強的「國破家亡」的集體記憶,這是一種極其悲慘的記憶。鴉片戰爭後的一個世紀,中國經歷了這麼多次西方列強的入侵,這麼多的戰爭創傷,這麼多的戰爭賠款。我們的首都北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佔領過、「八國聯軍」入侵時被佔領過、日本侵華戰爭時被佔領過,我們的土地上還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些慘痛經歷給中國人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國破家亡」的創傷。國家完了,中國人的家也完了。而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它的大陸本土幾乎沒有遭受過外敵入侵,「二戰」時被日本人偷襲的夏威夷,離美國大陸很遠。對美國人來說,二〇〇一年發生的「九.一一」襲擊是美國大陸遭到的第一次直接襲擊。

抗戰時期還有一首歌曲,叫〈松花江上〉,詞曲作者叫張寒暉。他當時人在西安,看到日本軍隊佔領東北後,幾十萬東北普通百姓流亡到了西安,有感而發,做了這麼一首悲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背後也是這種「國破家亡」的慘痛經歷。這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家國同構」是中國人一種深層的心理結構。

《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作者:張維為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3229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