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動畫好 漫畫好 戀愛還是蘿莉好
來源:橙新聞    2020-06-18 15:35
近日,坊間出現了一張新作封面圖,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怪醫秦博士》(或譯《怪醫黑傑克》)的改篇作《異世界ブラック・ジャック》(時丸佳久作,中文譯名暫缺)。由於漫畫原本的主角除了秦博士,就是童孩外表的佩佩(或譯貝貝),網上因此立刻有意見:「這絕對是一個蘿莉控故事。」

【識港網訊】曾撰文討論過日本近年出版很多穿越、轉生作品(按此重溫),當中不乏一些經典名著的改編,這種現象自然與漫畫出版業持續不振,要依靠名作以挽留讀者有關。近日,坊間出現了一張新作封面圖,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怪醫秦博士》(或譯《怪醫黑傑克》)的改篇作《異世界ブラック・ジャック》(時丸佳久作,中文譯名暫缺)。由於漫畫原本的主角除了秦博士,就是童孩外表的佩佩(或譯貝貝),網上因此立刻有意見:「這絕對是一個蘿莉控故事。」

《異世界ブラック・ジャック》 圖:資料圖片

在動漫迷之間,有時也會以「蘿莉控」(Lolita Complex)=「戀童障礙」(Pedophilic Disorder)=「變態」來互相取笑,然而,蘿莉控真的是變態嗎?我們可先從「蘿莉控」的起源和其與動漫的關係來逐步了解。從七八十代至今動漫畫的變化過程,或多或少可觀察到蘿莉角色逐漸成為主流,蘿莉控這個詞源於《蘿莉塔》(Lolita)這部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於1958年出版的小說,主角亨伯特迷戀上十二歲的繼女洛蕾絲,並發生了性關係,後來一連串悲劇也因為這段無血緣的亂倫之戀而引起,兩位主角分別死於獄中及難產。從此,「喜歡美少女的人」便被稱為「蘿莉控」。

1997年的《蘿莉塔》電影截圖,在香港時有借用蘇軾詩句「一樹梨花壓海棠」為電影名稱 圖:資料圖片

男性剛猛的形象佔據了主流漫畫的軸心,而以蘿莉為主題的漫畫,其實也早已登場,永山薰的《成人漫畫研究史》、稀見理都的《成人漫畫表現史》都有分析日本「蘿莉控」漫畫的發展。最初的「蘿莉」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大抵只是用來描述可愛、討人歡喜、楚楚可憐的美少女(稀見理都:2019;22),當中或許未有排除性的取向。時至今日,蘿莉的定義趨於狹窄,出現了高中生以下、中學生以下甚至幼稚園以下年齡的爭拗,但明顯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取得壓倒性優勢。無論如何,今天談論「蘿莉」,其實很浮動,也很主觀,都是以年長讀者的視覺去看待漫畫中的女角,如果你本身是高中生,看着漫畫裡的高中生美少女角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視作在看「蘿莉」作品,當然,假如你是是一位六十歲的讀者,也未必能把漫畫裡的二十五歲女角視為「蘿莉」。

圖:資料圖片

為甚麼會成為「蘿莉控」?最簡單的說法是,男性讀者希望透過將女性角色弱化到自己可保護、可支配的程度,來強化自己的存在感。這種說法是說得過去的,畢竟閱讀動漫畫本身就是一種單向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從作者投入作品的方向去想:我們喜歡「蘿莉」,希望擁有或佔有她,也同時想獲得她的喜歡、擁有和佔有,所以「蘿莉控」是自身期望獲取美少女喜歡的反向投射。

圖:資料圖片

那麼,回歸到主題,「蘿莉控」就是「戀童癖」嗎?答案其實簡單又清晰,無論是文化研究者、心理學家或性別研究者,他們的答案都是一致否定的。心理學家齊藤勇認為,男性讀者喜歡年輕女性,多少出於人類渴望回到小時候的「退化作用」,而且對於老化與成為大人感到不安,對成熟女性也會感到恐懼,而透過年輕女性角色,卻可產生慾望來舒緩這種忐忑的情緒。性別研究學者Sarah D. Goode和文化研究學者東浩紀都認為,喜歡二次元蘿莉的人,其實很明白現實生活中並不會出現這類型的女孩,因此「蘿莉控」會轉化成「戀童癖」這種論述,其實是沒有根據的。

圖:資料圖片

或許「蘿莉控」多少帶有一種性的意味,從性倒錯的過程獲得性興奮,但大部分讀者其實都能夠在幻想與現實之間作明顯的切割,因此,他們對「蘿莉」的追求,不會讓自己成為現實中的「戀童癖」。如果有人產生文首提到的誤解,只是出於對「蘿莉控」的無知。而由於部分「戀童癖」是「蘿莉控」,或因而使人倒果為因,出現上述的誤解。


漫畫《幼女戰記》講述一名成年男性性轉成為蘿莉,又能否為讀者帶來性興奮? 圖:資料圖片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6/18/010152723.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