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如何討論諱莫如深的過去?
來源:橙新闻    2020-06-11 12:25
「歷史的強大力量來自我們始終懷揣著它這一事實,即使我們並不曉得自己在許多方面已然為過去所制約,歷史卻實實在在體現於我們所做的一切。」

【識港網訊】長久以來,種族議題的討論往往局限於少數族群之間,社會的沉默與冷漠更進一步扼殺了制度改革的空間。

打開過去的潘朵拉盒子

2020年5月25日,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遭警察以膝蓋壓頸致死,全國逾500多座市鎮的人紛紛走上街頭悼念死者,宣示對警察濫暴、種族不平等的憤怒。各地遊行集會要求政府改革司法、醫療以至教育等制度,從日常生活保障少數族群的權益。

眼看社會群情汹湧,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創館館長Lonnie G Bunch III並沒有埋首於故紙堆裡,反而發表聲明將George Floyd與過去無數死於種族偏見與體制暴力的人相提並論,倡議社會上下正視經年累月所積壓的不公不義。他認為美國的歷史留下平凡小人物群策群力的追求公義與平等的經驗。任何人也可以找到合乎其性情才具的方式推動轉變,而一座座擁公共資源的博物館更應當肩負社會責任,將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融入多聲道的美國史,與民眾一起對抗不義,建構更符合人性需求的公民社會。

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創館館長Lonnie G Bunch III相信博物館的責任在於連結不同社群,將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融入多聲道的美國史。  圖:丁穎茵

可是,種族議題是美國社會藏於幽暗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翻這盒子,它釋放出不少人極力掩飾埋沒卻又不時浮現的糾結記憶——販買人口、私刑拷打、制度剝削等暴行夾雜著貪婪、恐懼與盲目。長久以來,種族議題的討論往往局限於少數族群之間,社會的沉默與冷漠更進一步扼殺了制度改革的空間。博物館如何跨越種族隔閡訴說充斥著矛盾與衝突的美國故事?Lonnie Bunch何以自信滿滿的堅持博物館足以介入社會事務,與社群一起想像沒有偏見與暴力的未來?

細水長流的文化行動

Lonnie Bunch的自信樂觀源於非裔社群長年累月的堅持與抗爭。

早於1619年,非洲人已然來到美國,但直至2016年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方才於華盛頓首府開幕。期間,非裔社群屢屢提出興建博物館的構想,卻始終未為主流社會所接納。博物館成立正見證著推動改變是一段艱辛又漫長的過程,而期間的倡議與討論也可視為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的文化行動。

1915年,曾經參與南北戰爭的非裔老兵提出成立博物館紀念同袍對美國的貢獻,但動議卻不了了之。1929年,時任總統Calvin Coolidge授權興建一座屬於非裔社群的記憶之所,大蕭條打垮了全國經濟,也就埋葬了博物館之夢。60、70年代,非裔社群領導了平權運動又再次將興建博物館一事撥入議程,但卻得不到國會議員的支持。不少政客明言政府資源不應該花費於保存少數族裔的歷史文化,否則,每一少數族裔也要求設立各自的博物館將是公共開銷的無底深潭。80年代,民權領袖John Lewis當上了喬治亞州眾議員,再次展開了長達28年的遊說工作,終於2001年爭取到不同黨派與族群的支持成立一座以調解種族矛盾為宗旨的非裔美國人博物館。

口袋錢罌所刻印的全國黑人紀念館訴說早於1915年非裔社群已經要求在首都華盛頓成立屬於自己的記憶之所。歷時近百年,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終於在國家廣場屹立,見證推動改變是一段艱辛又漫長的過程。  圖:丁穎茵

2005年,Lonnie Bunch獲委任為這座人人注目的博物館館長。投入博物館業30多年,他相信自己出任博物館管理層有助將非裔社群的聲音帶入以白人為主導的文化體制。然而,其時博物館尚未劃定館址、籌備經費仍欠5億美元、藏品更是一件也沒有……籌措初期,博物館僅佔華盛頓國家廣場某一大樓的一間辦公室,但上班頭一天保安員未接獲文書知會,拒絕讓Lonnie Bunch與唯一的博物館職員入內工作。如何無中生有籌建一座屬於非裔美國人的國家博物館?

Lonnie Bunch的團隊必須創造資源,建立與不同社群緊密合作的博物館。在他們看來,資源不單來自基金會與企業的財政資助,也來自大學、歷史學會及博物館等機構的研究資料與數據庫,甚至擴及至全國非裔社群與民間團體的社區支援。博物館連結不同的機構、組織與個人,促成經驗交流、資源共享的關係網,推動不同階層、世代與文化背景的人從非裔美國人的歷史經驗探討種族議題。

10多年過去,Bunch團隊增至200多人,他們籌得7億美元、收藏了4萬多件有關非裔美國人經歷的藏品。他們不但搜羅民權運動領袖Malcolm X、爵士樂之后Ella Fitzgerald、拳王阿里等名人偉人的奮鬥史,更走遍全國大小非裔社區聆聽平凡人的生活經歷。在國家廣場上,博物館大樓看來就像一頂西非的约鲁巴王冠(Yoruban crown),外牆的鏤空花飾閃耀著燦然金光,宣示非裔社群如何豐富美國史的論述。

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美國史

博物館的常設展廳寫著民權領袖James Baldwin的名言:

「歷史的強大力量來自我們始終懷揣著它這一事實,即使我們並不曉得自己在許多方面已然為過去所制約,歷史卻實實在在體現於我們所做的一切。」

沒有人可以與歷史一刀兩斷。我們生活的參照、身份與抱負皆來自過去。博物館策展團隊認為非裔美國人的經歷不僅反映少數族裔的掙扎,也促使每個美國人追問憲法所賦予的自由與平等如何落實至日常生活。唯有認識非裔美國史,美國歷史方能更完整的反映這地方的成與敗。可是,他們也明瞭社會大眾並不一定認同博物館的想法。因為大西洋黑奴販買、林肯發表的《解放奴隸宣言》、馬丁路德金倡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早已見諸歷史教科書,大眾相信自己對美國史、對非裔美國人的故事不失了解。值得深思的是,大眾如何將教科書的資料轉化為其對社會文化現象的考察?如何將日常生活所見所聞與過去扣連,從而思考當代社會議題的來龍去脈?何況,歷史想像往往框限於與自身相近的經驗,使得同理心幾乎無從觸及社會陰暗角落的失落與憤懣。世世代代從不曾擔心飢餓、失學、流落街頭、又或自身安全的人,如何理解同一片土地竟然有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依然得不到溫飽、有人舉家大小也無法供養一台電腦、也有人生活在自己的社區卻時刻提心吊膽?

策展團隊著意把有血有肉的非裔美國人以及其於社會浮沉的真實經歷帶入展覽廳。展覽以電影場景的設計帶領觀眾走入「歷史現場」看到不同人的抉擇與掙扎,而非單單看到乾巴巴的年份與數字、看來與己無攸的歷史事件,又或抽象又不知所云的公民價值。觀眾看到的19世紀莊園安置一眾奴隸的髒亂房舍,也看到無名小人物如Dorothy Angola毅然與其奴隸主荷蘭西印度公司打官司爭取自己與養子的自由,又與同伴互相扶持確保彼此生活自足自立。儘管博物館以非裔美國人的故事為中心,策展團隊從未忘記跨越種族與社會背景的秘密組織曾經為社群帶來希望的微光。當法律裁定擅自逃脫的奴隸為罪犯,報社編輯Sydney Howard Gay以辦公室作為匿藏奴隸的秘密基地,與全國不同據點暗通消息安排逃亡路線。展覽以編年史的方式說明非裔社群一直活躍於國家歷史舞台,藉此就種族課題展開討論,與觀眾思考多元社會的挑戰與展望。


歷史想像往往框限於與自身相近的經驗,使得同理心幾乎無從觸及社會陰暗角落的失落與憤懣。博物館著意把人的故事帶入展覽廳,邀請觀眾發掘非裔社群於國家歷史舞台所扮演的角色。  圖:丁穎茵

饒有意思的是,策展團隊直指「非裔社群」一詞難以將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向的人匯聚一起。非裔社群或許因著若干共同記憶,而將不同個體凝聚成群體,但當中卻不無矛盾衝突,也不乏歧視與偏見。有意呈現非裔社群的多元紛繁,策展團隊更以「地方」為題,探討不同社群如何改變地方的面貌、又如何在地方建設心之所繫的家園。當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課題漸漸累積,觀眾不難發現街頭巷尾藏著可感可親的故事,重新看到無數人的努力方才鑄成眼前社區的面貌。

扎根於密西西比小鎮Greenville——種族隔閡不時激起打鬥與謀殺的地方,攝影師H. C. Andersen孜孜不倦的捕捉街坊神采飛揚的面貌,一洗南部黑人土氣又窮酸的形象。30多年來,一幀幀照片紀錄了街坊以笑容掩藏生活的苦澀,又以歌舞滋養其對抗橫逆的靈魂,使得社群看到自己不容輕賤的尊嚴。Andersen相信攝影將社區不為人所察知的活力呈現於人前正是其改變種族不平等的策略。

對於愛美又時髦的Mae Reeves來說,她喜歡帽飾,不但動手製作自家設計的時尚飾品,更因應顧客的外貌氣質而在其設計加上羽毛、綢緞花等點綴。她的帽飾店座落在費城鬧市逾50多年,既是街坊交流潮流裝扮資訊的聚腳點,也是不同族群的時裝指標。手作設計讓Reeves一家過得富足,也讓社區看到不同族群、不同社會地位平等交往的契機。

這些街坊故事大多來自博物館的「傳承非裔美國人寶庫」計劃。透過這計劃,策展團隊鼓勵社區人人動手書寫自己的故事、保留自家的歷史舊物,以發掘社群的多元紛繁。展覽展示的社區故事都指向不同想法、不同的行動方式,從而與觀眾一起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生活、如何投入社品推動改變。

走向未來

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相信文化歷史足以凝聚社區,喚起人人肩負公民責任積極投入社區,而館方的責任就在於促成不同社群的連結,創造包容多元聲音,思考不同族群共存共榮的未來。在群情汹湧的當下,這座博物館迅即推出教育資源平台「談種論族」,試圖不分黑與白、你與我,與大眾一起學習如何討論彼此的差異、如何求同存異,又如何認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博物館既是歷史記述的展示空間,也是公共討論的平台,叩問多元社會如何接納差異、如何促進不同群體的交流。或許非裔美國人的歷史並不僅屬於美國,也屬於任何追求生命自由自主的人,促使我們思考歷史如何開展、又如何書寫歷史。因為歷史帶來洞見,但其濫用也帶來盲目與仇恨。我們必須時刻警剔歷史論述的單一偏頗,追問歷史書寫如何拓展對不同人的深刻理解、如何成就文明發展的契機。

责任编辑:marvin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