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武林外傳》裡有這樣一幕,郭芙蓉女俠深吸口氣,微闔雙眼,放慢語調道:「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這句話一度流傳開來,成為坊間的口頭禪。
但如果是碰上了另一群人,他們可能會把這句話完全反過來說,懷着堅定的語氣:「世界如此險惡,我能如此警覺,這樣很好很好。」
這一群人固執地認為:世界是危險的,他人是充滿敵意的,而他們需要如兔子一般竪起耳朵、睜大眼睛,以便準備好對身邊的威脅做出快速反擊。他們期望對環境或關係有控制感,很難信任他人,輕微的怠慢都將激起他們嚴重的敵意。
這一群人擁有同樣的人格—偏執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人格特質與人格障礙隔着一層透明的薄膜。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是指行為、思想及情緒的習慣性模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當相對成為絕對,人格特質變得固化、適應不良,引發自我或他人顯著的困擾時,便會形成人格障礙。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簡稱DSM.5),作為精神疾病診斷的權威手冊,即囊括了對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DSM.5 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診斷標準:
1. 沒有足夠依據地猜疑他人在剝削、傷害或欺騙自己。
2. 不公正地懷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誠,並使這種信念佔據主導地位。
3. 對於信任他人感到猶豫不決,毫無依據地害怕一些信息會被用來惡意地對付自己。
4. 將善意的話語或事件視為對自己隱含的貶低或威脅。
5. 持久地心懷怨懟,不能原諒他人的輕視、侮辱或傷害。
6. 即便在他人看來並不明顯,也仍然感到自己的人格或名譽受到打擊,並且迅速地做出憤怒的反應或回擊。
7. 儘管沒有證據,還是對配偶或伴侶的忠貞表示反覆的猜疑。
以上標準符合4項或4項以上,並且最初出現於成年早期、呈現於各種場合中,即可初步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典型特徵包括對他人普遍的不信任與猜疑,並將他人的行為動機揣測成惡意。
為了抵禦脆弱的情感,他們關閉了內心的大門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3%~4.4%,也就是說,每100個人中,就有2至5個人為偏執型,其中男性多於女性。具有偏執型人格傾向的人,他們內在的核心情感為恐懼與羞愧,但這也被他們視為洪水猛獸。為了抵禦這些感受,他們發展出「分裂」(splitting)與「投射」(projection)的防禦機制,以非黑即白的眼光來審視自我與他人,將內在「壞我」的部分扔出去,並投射到他人身上。於是,他們認為,世界是壞的、他人也是壞的,唯有自己才是好的。
一些研究指出,偏執型人格的形成還可能與強勢及羞辱的教養方式有關。他們可能長期遭受着極端嚴厲的批評與狠辣、直接的訓斥,成年後,便以童年的創傷性經歷作為認知世界的唯一方式。由於不曾得到愛,也就無法相信愛。而那扇信任的大門,早在他們幼年一次次呼救不得的挫敗感中,就已經緩緩關上了。
偏執你好,偏執再見
常態與病態之間有一個連續的光譜。而就普通人而言,或許並未達到病理學上的診斷標準,只是偶爾表露出「偏執」的傾向,這在特定的情境下具有保護作用,能幫助人們完成頗具挑戰性的任務。然而,若是感到這種傾向威脅到自己的人際關係,或是對生活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便可考慮採取下列方式來幫助自己脫困。
1. 將問題行為與自我拉開一段距離,例如,給偏執一個名字,「哦,那個怪獸又來找我了。」「那個多疑的傢伙又開始發作了。」由此認識到偏執是偏執,我是我,通過避免對偏執的認同,來減少其對自己的影響。
2. 嘗試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信任的」,藉助自我催眠慢慢地鬆動不合理的信念,改變舊有的認知框架。
3. 與他人核對自己的假設或想法,看看其中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哪些只是自己的想像。倘若有必要的話,可以記錄前後的差異性進行對比,以便增加對自我的覺察。
心靈結語
偏執型人格的地基起於廣泛的敵意與不信任,隨着慢慢地添磚加瓦,逐漸成為冰冷的大廈。他們幾乎難以建立起穩定的、親密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時常表現出不適應的特徵。當他們說「我不相信」時,或許,在內心深處,他們想表達「請你讓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