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讀書是為了邂逅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對馬慧娟而言是如此地貼切。通過閱讀和寫作,馬慧娟寫出了《溪風絮語》、《希望長在泥土裡》、《農閒筆記》、《鹽池故事》(合著)等作品,也寫出了講述中國式脫貧富民故事的《走出黑眼灣》。
在《走出黑眼灣》中,馬慧娟用樸素的筆觸,書寫故鄉的變遷。作為移民搬遷的親歷者,她描述故鄉黑眼灣的往日點滴,又透過十多個普通百姓的故事,在移民搬遷這一宏大的背景中,點出了小人物與大時代碰撞時的悲喜、無奈與執着。
1983年,黑眼灣的第一批農民抱着看熱鬧的心情走出了大山,他們來到銀川市永寧縣蘆草豐茂的蘆草窪,成為寧夏移民搬遷史初啟序幕的縮影。在這些人中,馬慧娟選擇了十多個人的故事,他們的親身經歷成為了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也展現這二三十年寧夏生態移民、脫貧富民政策給西海固地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馬慧娟的書寫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充滿了泥土的味道,質樸而直接。她筆下的小人物血肉豐滿又活靈活現。例如第一個搬離黑眼灣的高萬倉,曾是抱着走出去看看的心態搬出大山,卻沒想到人生軌跡由此改變,再也沒想回來。又比如窮小伙馬萬成,家中兄弟多,曾經總也吃不飽肚子的他,當年背着一床被子搬到了蘆草窪,奮鬥經年後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小老闆。又比如馬慧寧,連續三年高考失利,最終老婆也離他而去,人生好像跌入泥沼中,卻不想在尋找老婆回家的路上也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沒有那麼多的大道理,卻扎扎實實地點在人的心口上。他們身上有面對時代變遷的茫然與無措,有對故鄉難以割捨的牽絆,有着生活重擔壓下的瘀痕,也有對待自身命運的無奈與唏噓……然而每當陷入生活的夾縫中,他們卻也迸發出野草般充滿韌性的生命力–那是中國農民身上百折不撓的精氣神。
希望長在泥土裡,「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馬慧娟在書中這樣寫道:「我的變化,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脫貧攻堅工作三十多年的一個縮影;我的故事,是對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正確性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