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從來沒有想過,二○二○年會是這樣的「開場白」,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藝術家居家抗疫仍堅持創作,有援鄂醫生奔赴生死一線,將親身經歷集結成冊,比如這本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查瓊芳所撰的《查醫生援鄂日記》,詳述醫護人員的戰疫點滴,再現他們在危難時刻顯露出的勇氣和善良。
查瓊芳作為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是上海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從今年除夕奔赴武漢,三月三十一日返回上海,她將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六十八天的親身經歷,寫成了六十七篇「抗疫日記」。
四月二十日,《查醫生援鄂日記》正式首發,是內地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雖不見宏大敘事,卻憑藉樸實的文字,勾勒出武漢抗疫日日夜夜期間醫護人員等普通人的眾生相。
「起初,我只是當做一個工作匯報,但隨後我想把這段經歷記錄下來,當做一種回憶。」
查瓊芳表示:「其實我並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時間,遇到了很多感動的人與事,就想用我的視角,記錄他們的故事,每一個參與的人,都是人民的英雄。寫作風格,也從早期的壓抑逐漸看到曙光。」
書中記錄查醫生曾幫助一位男性患者治療氣胸的一件事,「我選了更細的胸針管,穿着悶熱防護服,在兩層手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層,護目鏡、面罩模糊了視線,針頭又很細,我的一切動作就像是電影中的慢動作,因為不能有一絲失誤可能。」她在日記中寫:「姐抽的不是氣體,是新冠病毒!」
醫護與病毒的殊死搏鬥
字裏行間記載醫護人員的抗疫點滴,他們承受了常人所不能忍,比如武漢的冬天濕冷萬分,兩台取暖器打開也無法抽走房間的濕寒,醫護人員身穿防護服穿梭在重症監護室,居然熱到中暑,不得已只得開啟「中暑式」救人模式……
每篇日記雖然只有寥寥千字,但連續不斷的記錄,便充滿了非凡的意義。
甚至有讀者形容,初初閱讀,會感到乏味,但繼續閱讀,就會感到震撼,就能從中感受到生而為人的社會責任。
縱使時隔多年,相信亦會再次翻看,因為每一則都那麼可觀真實,不僅反映祖國的抗疫決心,亦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未來,《查醫生援鄂日記》將多語種、多平台展現,越南版的版權已輸出並啟動翻譯工作,泰語版等其他語種版權亦在洽談當中。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