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五千年來房屋建築的冠冕
作者:魏克晶   來源:橙新聞    2020-05-14 12:04
屋頂也是這樣,由於地域、時代和等級不同,形式、類型多種多樣。古代歐洲的希臘、羅馬,非洲的埃及,多用石頭壘砌宮殿和教堂。門窗砌成圓圈或尖拱,屋頂建成半球穹頂或錐形尖頂。中國遠古時代黃河、長江流域森林茂密,多用木材構築房屋。屋頂修成兩坡頂或四坡頂。屋面用茅草或草泥。西周發明了磚瓦,南北朝時期出現琉璃瓦。唐、宋以後,皇家和寺廟屋頂建築多鋪裝琉璃瓦,其屋頂又高又大,大約為殿堂高矮的三分之一。

【識港網訊】屋頂,又稱屋蓋,是房屋建築的冠冕。

屋頂就像人們戴的帽子。帽子有涼帽、暖帽、便帽、禮帽、官帽和軍帽等不同式樣。戴帽子是人們的生活需要:涼帽可以遮陽蔭涼,暖帽可以禦寒保暖。日常出行戴便帽,出席禮儀戴禮帽。帽子還是人們社會身份的標誌。古代官帽是分等級的。如清代官員的暖帽,以頂珠劃分: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五品為水晶。現代軍帽分得更細了:陸、海、空三軍,從士兵到將軍,各戴不同軍種的帽子。古代有一種叫「冕」的帽子,最初是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禮帽。後來成為皇帝專用,又稱皇冠。

屋頂也是這樣,由於地域、時代和等級不同,形式、類型多種多樣。古代歐洲的希臘、羅馬,非洲的埃及,多用石頭壘砌宮殿和教堂。門窗砌成圓圈或尖拱,屋頂建成半球穹頂或錐形尖頂。中國遠古時代黃河、長江流域森林茂密,多用木材構築房屋。屋頂修成兩坡頂或四坡頂。屋面用茅草或草泥。西周發明了磚瓦,南北朝時期出現琉璃瓦。唐、宋以後,皇家和寺廟屋頂建築多鋪裝琉璃瓦,其屋頂又高又大,大約為殿堂高矮的三分之一。

反宇和起翹

20 世紀中葉,人們習慣將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坡頂稱作「大屋頂」。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大屋頂不僅高大,還有深的出簷和曲線柔和的屋面。歐美的別墅也用坡頂,鋪紅瓦,屋面是鈄直線,出簷很短。有的還把簷口遮擋住,外砌「女兒牆」。這種紅瓦斜直坡頂是小洋樓的特徵。大屋頂還有優美的反宇和起翹。宇是房簷,本來是斜向下方的,將簷口反方向抬高一點,就是反宇。反宇是木結構建築的需要,是必須要做的。木結構建築的構架用材是木材,木柱最怕潮濕和雨淋。除了加高台基之外,就要把房簷伸得遠一些,防止雨水淋濕根柱。但是伸很遠就會壓得太低,就像有人戴帽子,把帽簷拉下來壓在眉毛上,就會遮擋視線。反宇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在簷椽上加一排飛椽,把簷口抬高就行了。這樣可以緩衝雨水的流速,順勢流成一個拋物線,把雨水拋得遠一點。還有一個重要效果是擴大室內的採光和通風。

起翹的原理同反宇一樣。因為是在簷角,負荷量大,構件尺寸就要加大,簷椽和飛椽變成老角樑和仔角樑,簷角就抬高了很多,形成了起翹。我國南方的樓閣把簷角的仔角樑改成一根嫩戧,成為高角度上翹的簷角,輕盈舒展,如翼如飛。國外也有大屋蓋的房屋,如德國南部有一種草屋和木瓦房,屋蓋也是四坡頂,屋蓋佔屋高的二分之一,由於沒有「反宇」和起翹,屋面是斜直向下的,顯得沉悶壓抑。我國大屋頂的裝飾在世界建築中也是獨樹一幟的。這種裝飾可以概括為形與色兩個方面。

形是造型,建築是空間藝術,注重空間形態。大屋頂的形態多樣。有兩坡人字形的懸山頂和硬山頂,有四面坡的廡殿頂,有在四坡上加兩坡的歇山頂,有四坡加平頂的盝頂,有半圓形的穹窿頂,有圓圈頂,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和圓形的攢尖頂,以及類似將軍盔胄的盔頂等。

色彩方面,國外磚石建築顏色比較單一。我國大屋頂屋面用材豐富,色彩多樣。除草、木、竹、瓦本色之外,還用金屬瓦頂,是用銅、鐵仿鑄成瓦片鋪裝。琉璃瓦的釉色有黃、綠、青(藍)、紅、紫、翠、黑、白多種顏色。北方的宮殿、寺廟多用白色的台基,紅色的木柱圍牆,黃色或綠色的琉璃瓦,與藍天白雲相映生輝。南方的園林、民居多用白牆黛瓦,融合在青山綠水之中,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廣東、福建和台灣地區,採用彩塑和陶瓷鑲嵌方法,在屋脊上塑造眾多的戲劇人物,更顯得五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

屋頂上的有趣裝飾

大屋頂的裝飾,最奇妙的是屋脊和獸。屋脊是坡頂建築的功能需要。屋面的兩坡相交之處,接縫最容易漏雨。於是就在接縫上加蓋一層或幾層板瓦,形成了高凸的屋脊。屋脊兩端外露瓦茬子不大美觀,要用一個物件封護。甚麼物件好呢?木構建築最怕着火。古代傳說,東海的魚虯,尾似鴟,可激浪降雨。因此鴟尾就最先上了屋脊。從漢代開始至清代,歷經兩千年的演變,鴟尾由貼在脊端,到張嘴吞脊。宋代叫作鴟吻,明、清時代完全變成了龍吻。龍背上還插一個劍把,把龍定住。明代劍把是斜插的,清代是垂直的。龍眼也有變化,明代的龍眼直視前方,非常專注。清代龍眼斜視,注意力已經分散了。這是鑒定明、清龍吻年代的一個竅門。

四個簷角上為甚麼蹲着一溜小獸呢?因為角脊的脊瓦最容易向下滑落,要在脊瓦上釘鐵釘固定。鐵釘經風吹雨淋容易生鏽,更換起來很麻煩。後來就用一個物件蓋住鐵釘。於是就選用了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一溜小獸。先是出於美觀的目的,後來人們就賦予了它們不同的使命,讓它們各盡其責,為的是消災送福、保佑平安。最前邊還有仙人騎鳳,這裏邊蘊含着許多傳說故事。在最外邊的簷口上還有一排小圓帽,這是因為簷口的勾頭瓦在瓦隴的推力下容易掉下來,要在瓦頭上用鐵釘把它固定住,同保護背瓦的釘子一樣,這個釘帽也要用半圓形的瓦件作封護。這樣一個接一個並排的半圓形釘帽,隨着房簷的曲線在「飛動」,自然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大屋頂的官民之分

大屋頂在營造方面,有官式、民間之分,大式、小式之別。北方和南方還有着迥異的風格。

官式是指按朝廷官方公佈的標準樣式作法,如宋代有官方發佈的《營造法式》,清代有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也就是現代建築的「部頒標準」。官式做法對建築的類型、體量、開間、樑架、構件尺寸和顏色都有嚴格規定,不得逾規越矩。如明代規定:「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不許在宅前後左右多佔地,構亭館,開池塘」,「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這裏「間」的概念不是一間房子,而是四根木柱圍合的空間。三間是指面闊三間。「架」是指房屋的進深,五架是房樑上架了五根檁子,架數多進深大則房屋的面積大。

民間做法,則以官式作參考,各地都有地方特色。還以吻獸為例,清代正脊的官式龍吻,龍尾卷很緊、很實。民間寺廟龍吻的龍尾鬆散,有的是空透的,龍尾兩側的鰭,雕刻成連續的三角形,與官式的差別十分明顯。南方的一些地區,乾脆不用龍吻,而用當地喜愛的魚形吻。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中國大屋頂》

《中國大屋頂》

作者:魏克晶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13/010148946.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