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私家園林規模不大,沒有皇家園林那樣的輝煌與氣勢,而呈現出清幽文雅之風格。由於造園者的精心營造,使這些園林成為可居可遊之地,人入其中,遊覽於建築、山石、植物之間,曲徑通幽,步移景移,美不勝收。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一樣,都表現了中國古代造園的高超水平。
中國園林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藝術所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以繪畫為例,畫家畫自然界的竹子,必先對竹子進行實景寫生,畫出青竹的形態,這樣的作品稱為「物境」。但竹子不僅有形,而且還具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竹子四季常青,竹身修長,中空而有節,可以彎曲,但很難將它折斷,所以具有可彎而不可折的特性。竹子的這些生態無疑象徵着人要虛心有氣節,遇到困難與挫折不可以折服等方面的人生哲理。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對他的摯友說:「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宋代文豪蘇軾酷愛青竹,曾說:「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文人畫竹不僅僅寫其形,而且通過竹子表達出一種人生理念。畫面上的青竹要表達的是一種「孤且直」為人清廉的品德,這樣的竹畫就從物境上升到意境,以形傳神,成為一幅有意境的作品了。有時為了表達意境,可以神似重於形似,可以意深不求顏色真,所以出現了中國特有的用黑墨畫青竹、畫荷蓮的「墨竹」和「墨荷」作品,有無意境成了評價藝術作品的最高標準。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699_637016.png)
園林自然也是一種藝術,尤其是中國自然山水型園林,在造園中也將意境作為一種高標準的追求。意境在園林中的表現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創造一種能夠引起人們意念的環境,這就要求園林不僅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而且還是一個使人陶冶的精神環境。那麼怎樣去創造這樣的環境,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手法:
象徵與比擬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智者樂於像流水一樣不知窮盡地去治世,仁者喜歡像高山一樣安國而萬物滋生。孔子將自然山與水都賦予了人文精神。與上面講的竹子一樣,它的自然生態皆富有人文內涵的象徵意義。還有植物中的松與梅:青松四季常青,形態剛勁挺拔,人們形容人要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寒冬臘月,萬花凋零,唯有梅花傲放於冰雪之中。松與梅都具有人格精神的內涵,所以古代文人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乃植物中高品,也象徵着人品之高尚與純潔。正因為如此,園林中常見此三種植物。
承德避暑山莊山岳區有一條山道,兩旁列植青松,取名「松雲峽」;頤和園後山之道旁亦滿植松樹,形成一條十分幽靜的山路;在江南園林中可以說無園不種竹,連不適宜竹子生長的北方,在頤和園諧趣園的乾隆御碑「尋詩徑」處也種了一小叢青竹。
水中蓮荷更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荷花純潔,出淤泥而不染;其根為藕,生於汙泥之中,居下而有節,質脆而能穿堅。這些生態都飽含人生哲理。因此無論南北,無論皇園與私園,無處不種荷。圓明園有一景點「濂溪樂處」,四周水塘中滿植蓮荷,乾隆帝題名為「前後左右皆君子」。園林中因為有了這些松竹梅和蓮荷,人們遊園觀景而能生情,從中領略到人生哲理,這就是園林意境所發生的作用。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0_992829.png)
引用各地名勝古跡
各地的名勝古跡之所以能稱為勝跡而流傳,多因為它們都含有一定的人文內涵。造園者多選擇將它們移植於園林中,以創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景點。
浙江紹興市郊的蘭亭是古代書聖王羲之寫作《蘭亭集序》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節,書法家王羲之約好友四十餘人來到蘭亭,選擇了一段彎曲的水渠,眾人列坐水渠兩側,用杯盛酒置於水上順流而下。當杯酒停在誰的面前,則該人即飲乾杯中酒並詠詩一首,如此反覆直至酒盡。王羲之將眾人之詩集而成冊,並乘興寫了《蘭亭集序》。此序成了古代書法的範本,被稱為《蘭亭帖》。此次活動也稱為「曲水流觴」,不但使蘭亭成了著名景點,而且還成為文人雅事而流傳各處。
造園家也將此景移植到園林,只不過自然溝渠變成了石板上鑿刻或用塊石砌造的人工曲水,再在曲水之上建亭以蔽之。在北京紫禁城寧壽宮花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點。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1_435839-800x496.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2_521859.png)
應用詩情畫意
這種詩情畫意是通過用山水、植物、建築組成的景觀空間或者借用古代的某些典故來表達。據《莊子·秋水》篇中記載,戰國時期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見水中有小魚遊動,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段對話十分富有情趣,莊子崇尚自然,好遊於青山綠水幽靜之處,所以造園者多應用這一典故在園林僻靜處置池水一塘,養小魚,植蓮荷。有的還建遊廊一段,創造出一處清寂景點。
江蘇無錫寄暢園內的「知魚檻」,仿建的頤和園諧趣園中更將它擴大成「知魚橋」,北京香山靜宜園有「知魚濠」,圓明園有「知魚亭」等,都屬此類景點。人遊此景不但身居清幽環境,而且還能領略到當年智者作濠梁遊的意境。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3_999763.png)
中國古代建築從寺廟中的殿堂、祭祖宗的祠堂到園林中的亭榭,多喜歡將匾額和楹聯掛在屋簷下和柱子上。
園林建築上的這些匾、聯往往多被用來點綴和渲染園主人所需要的詩情畫意。北京香山靜宜園水源不豐,造園者只能用有限的流水去創造景點。工匠用片石在土山前堆砌一處不高的石山,將流水引至石山頂,讓水順岩而下。乾隆皇帝特為此景題詩曰:「漫流其間,傾者如注,散者如滴、如連珠、如綴旒,泛灑如雨,飛濺如雹。索委翠壁,眾響,如奏水樂。」此景名為「瓔珞岩」,並在石山前建一方亭,取名「清音」。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4_558489-754x500.jpg)
試想遊人息坐亭中,眼觀水如瓔珞,耳聽清泉之音,別有一番意境。蘇州拙政園有一方形廳,息坐亭中可以看到園中種植的梧桐與青竹,梧桐樹葉大,花呈素色而不艷,常招來鳳凰歇息,所以民間有「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之說。鳳凰為神鳥,象徵富貴、吉祥,因此使梧桐具有聖潔之象徵。青竹使滿堂翠綠清幽,所以梧竹之處實為幽居之所,因此此方亭取名為「梧竹幽居」,亭上有對聯曰:「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將園內的靜山流水、清風明月的環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使拙政園增添了意境之美。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5/10269705_396257-713x609.png)
中國繪畫由於有了意境,使觀者不但看到客觀事物的物境,而且還能領悟到作者的心境,從而使心靈受到滋潤。中國園林有了意境,使遊者不僅觀賞到美麗景觀,同時還能使身心受到陶冶。在這裏,園林不僅是一個物質環境,而且也是一個精神環境,這應該是中國園林具有的特殊價值。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
《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
作者:樓慶西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12/010148767.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