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編按:相信不少戲曲愛好者都可以對台前發生的事情如數家珍,那麼戲曲後台又有哪些講究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後台都有誰?
經勵科主要負責為班社邀角請人,被稱為管事,在組織人事上有很大的權力。經勵科人員既需要熟悉演員,可以在組班時邀到所需各角兒,有需要會派戲碼、知道甚麼戲可以賣座盈利,還要與各大戲園、稅警機關、報社等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說的「經紀人」。
交通科主要負責在演出前告知演員自己的角色、戲碼,還要在演出進行中催場。交通科的成員俗稱為「催戲人」,就類似於今天片場劇務的角色。
劇裝科主要負責演員服裝的管理、穿卸,與戲曲道具的查找。劇裝科的成員被稱為「箱倌」,每一出戲誰穿甚麼行頭,全都需要問箱倌的。戲班排演新戲,甚麼角色穿甚麼服裝也都是他們主導。
容裝科主要是為戲曲旦角演員化妝、梳頭、貼片子,他們又被俗稱為「梳頭桌師傅」。
盔箱科主要負責盔頭箱的管理和協助戲曲演員戴盔帽、勒盔帽、卸盔帽等工作,被俗稱為「盔箱倌」。
劇通科又稱為「檢場人」,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監督提醒演員上場,二是負責台上的砌末。演員何時上場,手裏拿甚麼道具,演出中桌椅的擺放,位置何時更換,全得由劇通科操心。
音樂科就是為戲曲演出伴奏的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通過音樂的伴奏配合演員的表演,使演出達到理想的舞台效果。
「七行七科」都是舊戲班所有,新中國成立以後,戲曲的七行七科發生了變化。七行進一步簡化、合並,逐漸確定為生、旦、淨、丑四個行當。七科之中,隨着劇團整頓、淨化舞台、健全工作管理制度的進行,經勵科、劇通科、交通科已經被取消,其餘四科則逐漸由樂隊和後台管理人員取代。
後台有哪些講究?
戲曲行業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形成了很多梨園規矩。這些規矩是針對藝人們台前幕後的行為做出的約定,目的是為了保持台前與幕後的秩序,讓演員在有序的環境中完成演出工作。除此之外,後台還有一些禁忌,這些禁忌某種程度上代表着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觀念和思想。
後台的規矩主要有:不准大聲喧嘩、玩耍;不吃帶皮帶核的食物(黏在鞋底的話,會使人滑倒,對演出不利);不私窺前台;不鼓掌叫好;未開鑼前,台上一切響器,不許敲碰;不擅動箱中各物;大衣箱上不許臥睡;上裝後不可亂坐;開戲之後不動響器、樂器;各行按固定位置落座,不許亂坐;進後台須拜祖、拜神、燒香;丑角不開面,他行不得抹彩;等等。
在過去戲班,後台的座位管理各有次序,不許隨意落座。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 班中何人坐何位置都有不成文的規定,大家都自覺遵守。戲班中不同行當、不同職能的人員在後台都有自己專屬的位置。旦角坐大衣箱,生行坐二衣箱,淨行坐盔頭箱,末行坐旗包箱,武行、上下手坐把子箱,丑行可隨便坐。為甚麼丑行特殊?據說因唐明皇曾演過丑角,所以丑角地位崇高,可以隨意坐;還有種說法是因為丑行所扮演的角色生旦淨末各行都有,所以他們可以隨便坐。
另外,在後台說話也相當有講究。說到一些人物時,不准指名道姓,如關雲長只能說關老爺,岳飛只能說岳老爺,包拯只能說包老爺,二郎神只能說二郎爺。加官、喜神、財神這些面具在後台不能仰臉讓人看見,演員戴上這些面具之後不准再與他人講話。
後台不允許幌旗,因為幌旗在古代是造反的標誌,造反者會以旗幟為號幌旗起義,這是古代的帝王最不想看到的。因此在戲曲後台,幌旗是被禁止的。
後台不說傘,因為雨傘的「傘」與「散」同音,只要遇到傘字,都是以「雨蓋」來代替。據說著名丑角演員蕭長華總是拿着一把布傘,象徵「不散」的意思。
後台都有甚麼?
戲台上演員粉墨登場,滿台蟒靠帔靴,旗袖飛揚。當觀眾沉浸在台上的表演中時,也許想不到,後台也是忙碌一片,不同的衣箱歸置着不同的蟒袍、腰裙、襖褲、帔子、斗篷、箭衣、褶子、開氅、短衣、腰包、巾帶、戲鞋、盔帽等。這些衣箱,舊時戲曲班社稱之為「戲箱」,又分類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等,以規整管理類目繁多和複雜的服裝。
大衣箱:戲曲角色所穿的文服統稱「大衣」,放文服的衣箱叫做「大衣箱」。像蟒、官衣、帔、開氅、褶子、旗裝都放在大衣箱。
二衣箱:戲曲角色所穿的武服,統稱「二衣」,放置武服的衣箱被稱為「二衣箱」。所有武職、兵丁、武林人物的服裝、靠以及箭衣、馬褂、短打衣等都放在二衣箱。
三衣箱:專放戲曲角色所穿的水衣、胖襖、護領、彩褲、靴鞋等,同時還放有短刀、腰刀、寶劍、馬鞭、枷棒、刑法、令箭、印盒、酒杯、酒斗、筆硯等小道具。演員化妝後,服裝穿着有規定順序,先到三衣箱穿衣,然後再按照所扮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衣,最後到盔頭箱戴盔頭。
旗把箱:戲曲演出所用的道具統稱為旗把,放置這些道具的箱子稱為「旗把箱」,俗稱為「寶箱」或「雜箱」。刀槍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道具都要放在旗把箱裏。
盔頭箱:戲曲角色所戴的帽統稱盔頭,放置盔頭的箱子稱為盔頭箱,也被稱為帽箱。盔頭箱包括木箱、圓籠、竹筒等容器。木箱用來放巾、發、髯口,圓籠用放置盔帽,竹筒用來放置雉尾翎。
彩匣子:戲曲演員面部化妝時用的顏色被統稱為「彩」,放彩的匣子,就被稱為「彩匣子」,裏面放有彩色、紙筆、油料等面部化妝用品。
梳頭桌:戲曲旦角後台化妝的場所,又叫「包頭桌」。在演出時,在梳頭桌上放置供旦角化妝用的首飾、脂粉、假發、鬢簪、珠花等。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中國戲曲入門》
《中國戲曲入門》
作者:中國戲劇出版社編委會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04/010147978.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