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日本飲食漫畫看日本的料理文化
作者:漫遊者   來源:橙新聞    2020-04-20 16:56
日本料理絕對稱得上瘋魔全球,日本廚師也予人對飲食十分執着之感,而透過日本的動畫和漫畫,我們可看到日本人以紙本和影像的方式,把日本飲食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識港網訊】日本料理絕對稱得上瘋魔全球,日本廚師也予人對飲食十分執着之感,而透過日本的動畫和漫畫,我們可看到日本人以紙本和影像的方式,把日本飲食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日本飲食漫畫的興起,必須提到寺沢大介的《妙手小廚師》(港譯《伙頭智多星》),透過少年熱血這種王道表達方式去泡製料理漫畫,使料理漫畫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種類,當中的題材內容,從廚師,到食客,到器皿,到店舖以至飲食文化歷史和涉及的外交關係等,都有所涉獵,並一直在發展、擴充,可以說將整個日本飲食文化都涵蓋了。

《妙手小廚師》可算是將日式料理漫畫發揚光大的開端  圖:資料圖片

學者徐靜波認為,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為日本人帶來獨有的飲食文化,狹長又孤立的國境,四面環海,四季分明,天災頻繁,令日本人對自然懷有感恩之情,同時構成了該國不同地區的飲食「風土」(包括氣候、地質、地形、景觀以及生活於該地區的人文活動的總稱)(徐靜波:2013)。在不同的料理漫畫中,也能看到這一點,《玄米老師的美味便當》(北原雅紀、魚戶修作品)、《鐵道便當之旅》(櫻井寬作品)、《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橋本光男、鍋島雅治作品)等,講解了許多日本地區的飲食文化故事。又例如《美味大挑戰》(雁屋哲、花咲昭作品),作旭想呈現的不是哪道菜最好吃,反而是想告訴讀者,哪個菜單最能代表日本。

北原雅紀、魚戶修的《玄米老師的美味便當》  圖:資料圖片

閱讀日本料理漫畫,我們可以體會到日本人的「匠人精神」,而提到匠人精神,我們又可能會想到專注磨練技術,花畢生追求理想,對本職此志不渝的日本人形象,就像《料理仙姬》(菊地正太作品)、《將太的壽司》(寺沢大介作品)、《炒翻天》(西条真二作品),這些漫畫中的主角都要面對各種的廚藝考驗解,從選擇食材、烹調手法以至器皿的運用都有,並利用大篇幅去描繪角色烹製的過程,例如運用火喉、切削技巧等,以表現出角色邁向一流廚師的方向。

寺沢大介的《將太的壽司》  圖:資料圖片

這種成為匠人的過程,其實只是這些料理漫畫內容的其中一部分,也屬於比較表面的一部分,《匠人精神》作者秋山利輝就曾在書中前言說過:「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學習中,不僅磨礪學生們的技術,更注重錘鍊他們的人品。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麼高超的技術,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認他是真正的匠人。」(秋山利輝:2015)因此,在某些日本料理漫畫中,帶有惡意或用不擇手段以求獲勝的角色,終究會在比賽中敗北,這多多少少也反映了日本人對匠人精神的追求。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認為,即使煮食已達很高水準,還是能再細心研究,把烹調水準提升,這就是匠人精神  圖:資料圖片

在香港,我們喜歡提供多種飲食選擇的餐館,在最草根又最受歡迎的茶餐廳,我們亦總會看到林林總總的食物選擇。在日本卻是專精為主。到拉麵館去,雖然食客可選擇麵的粗幼、湯的濃淡,終歸也是拉麵。筆者曾在香港一家日式料理食肆工作過,當時一位日籍師傅告訴我,出色的廚師甚至不會讓食客選擇,因為廚師會將最好的食物端出來給客人享用。日本料理漫畫也有這種專精的傾向,除了早期的《將太的壽司》,還有《華麗咖喱食桌》(船津一輝作品)、《蕎麥達人》(山本收作品》、《夢色蛋糕師》(松本夏實作品)等等。

松本夏實的《夢色蛋糕師》  圖:資料圖片

不過,日本飲食文化並不單一,經過長年的變化和融合,包括宮廷料理的繁瑣精細、禪院料理的清雅淡泊、武家料理的質樸、在江戶時期發展的庶民料理,以及明治以後的西洋料理,造成目前可見的各式各樣的料理形態。今日的日本,除了本身的日式料理,外國料理也成為日本人專心一致追求的目標,有關的漫畫作品包括《三星法廚》(谷古宇剛作品)和《料理新鮮人》(關家徹治作品)。

關家徹治的《料理新鮮人》  圖:資料圖片

食者的反應,是日本比較式料理的重要元素。我們會記得《妙手小廚師》動畫中,食客吃到美食後大叫「好好味呀」,或者是騰雲駕霧的反應,也會記得《食戟之靈》(佐伯俊作品)以食與性相互交叉的表達的方式。但無論哪一種反應,大家對於飲食的追求,無非是希望透過美食令人達至終極的幸福,所以不論是誇張的表情、語氣,或者達至高潮也好,其實想呈現的是一種幸福感。

《妙手小廚師》中的味皇吃到美食後激動落淚  圖:資料圖片

從前的料理漫畫多從廚師的角度去描繪故事,但如前文所述,做料理終歸是為食客帶來終極的幸福感,因此,近年出現了不少以食客視角切入的漫畫作品,最著名的當然是《孤獨的美食家》(久住昌之、谷口治郎作品),作品單純地聚焦於食客對食物的追求。至於《大食客》(寺沢大介作品),講的是主角憑着超級味覺為食肆提出改良建議。這些作品都沒有直接講述廚師如何烹製食物,嚴格來說,可能這稱它們為飲食漫畫,比起稱它們為料理漫畫會更恰當。

久住昌之、谷口治郎的《孤獨的美食家》  圖:資料圖片

日本的料理漫畫仍在不斷發展,除了一些反映日本現實狀況的作品,同時也可看到越來越多的異色料理漫畫,例如《迷宮飯》(九井諒子作品)、《美食獵人》(島袋光年作品)都極受歡迎,即使後者是瘋狂到不得了的「戰鬥系」漫畫。

島袋光年的《美食獵人》  圖:資料圖片

「飲食」和「料理」是日本漫畫的重要題材,日本的料理漫畫競爭越來越大,內容涵蓋範圍越來越廣,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題,還有與交外事務相關、穿越到戰國時代等形形色色的主題。雖然有些題材不斷被使用,但日本漫畫家總能發掘新鮮角度,正如日本飲食文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

西村滿、梶川卓郎的《信長的主廚》,內容千變萬化,甚至和穿越題材融合  圖:資料圖片

參考資料:

徐靜波:日本飲食文化的審美取向,於2013年海上博雅講壇演講發表。

秋山利輝:《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台北:大塊文化,2015年)。

董文琪:日本飲食文化的變遷,載《北方文學(中旬)》(黑龍江:北方文學編輯部)2017年第3期。

TVBS節目:《看板人物:一生懸命 壽司之神》

 

________

 

漫遊者,動漫網台主持,曾擔任香港漫畫、手遊及中國動畫編劇。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17/010146485.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