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19世紀開始時,神聖羅馬帝國範圍內有超過200個大大小小的德語民族政體(王國、侯國、城邦、教會領地等),其中以普魯士最強。歷代帝國皇帝都來自以奧地利為根據地的哈布斯堡世族(只有8年例外)。拿破崙於1803年建立法蘭西帝國後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中的教會領地和自由城邦,把神聖羅馬帝國政制簡化,集中在王國、侯國身上。到了1806年,他入侵普魯士,並擊敗普俄聯軍,索性就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把整片地區納入法蘭西帝國範圍。德語民族很反感,遂生統一之念。驅逐法國成為統一德國的動力,這也成了日後法、德結仇的主因。
1815年,拿破崙逃脫禁錮,重整江山。但滑鐵盧一役,被英普聯軍徹底擊潰。普魯士軍威重振。拿破崙敗後的維也納會議把歐洲分成幾個「勢力範圍」(英、法、奧、俄),卻忽視了民族情緒,特別是德、意。普魯士與38個邦國被合成一個鬆散的聯邦體系(1815—1866),歸奧地利的勢力範圍之內。奧王是聯邦議會(Federal Diet)的掛名主席(Titular President)。這個安排自然不能滿足日強的普魯士。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16_034976.jpg)
德國統一運動最早是追求英美式的自由、民主,並以學生為先鋒,發動學潮、工潮。奧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1773—1859)組織保守派力量去鎮壓,學運轉到地下活動。同時,普魯士則通過統一普魯士的霍亨索倫世族(Hohenzollern)所率領的諸王侯國的關稅制度和鐵路開發去建立一個實體的經濟聯盟。1848—1849年(也就是《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候)歐洲湧起革命潮。在德語地區,統一與憲政是革命的動力。左翼分子想以普魯士為中心統一;右翼分子希望一個聯邦式的統一。
1849年,聯邦議會請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稱帝(帝號 Kaiser,來自拉丁文的凱撒),威廉拒絕了這個「泥造的帝冠」,說只會接受諸國王、侯們的直接懇請。私底下,他其實是害怕這些王、侯們的反對,以及奧、俄的軍事干預。到了1859年,他的弟弟(日後的威廉一世)攝政,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他任命三位名臣,分管建軍、國防和外交(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羅恩[Albrecht von Roon]和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其中以俾斯麥最為有名。1862年,他剛擔大任時就說,「當前的大問題,不能用演講和投票去解決—這是1848年和1849年時的大錯——要用鐵和血」。因此俾斯麥有「鐵血宰相」之稱。他以保守的原則、務實的手段去統一德國,也就是功利的「現實政治」(real politik)。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13_175659.jpg)
俾斯麥設計三步棋去激勵德語民族的齊心和他們對普魯士的向心,他巧妙地利用了國際間的矛盾關係和普魯士的軍事實力。第一步棋是建立德語民族的齊心。機會來了。1863年,丹麥王要把什列斯威公爵國(Duchy of Schleswig)劃入丹麥版圖。當地人大多說德語,於是普魯士與奧地利藉口維護什列斯威公爵國的獨立,組聯軍攻丹麥,打了勝仗。這一仗建立了德語民族的齊心。
第二步棋是建立德語民族對普魯士的向心,也就是撇開奧地利。俾斯麥要挑起事端。1866年,在聯邦議會上,普、奧爭做全體德語諸國的代言人。暗地裡,普魯士與意大利密約去對付奧地利(意大利在1861年實際上已經統一,只剩下威尼斯仍在奧地利手裡,因此很想藉機收復),雙方決議與奧地利一戰。奧地利原以為若干說德語的王、侯國會支持它,法國也會相助。但來自德境的援軍都被普魯士截斷,法國的援助又不足,而且太遲,更被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對普、意兩面作戰,普魯士大勝,法國調停。自此,北部的德語諸國全加入由普魯士主持的「北德聯邦」(North Germany Confederation),奧地利被趕出局。這件事有很多後遺症。第一,奧地利把目光轉向巴爾幹半島,建立奧匈帝國(1867),成為日後「一戰」的伏線。其次,屬天主教的萊茵河區,尤其是科隆和人口稠密的魯爾地區支持奧地利(大家同屬天主教),因此並未表示對普魯士(路德教)的向心;日後納粹德國懷疑天主教徒的愛國心,大量加以迫害。第三,法國看見普魯士的勝利,既羨且懼,是日後普法戰爭的伏線。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19_106407-751x500.jpg)
俾斯麥的第三步棋是殺著:以外侮去鞏固德語民族的齊心和對普魯士的向心,進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中心的統一德國(當時的理念是「小德國」,也就是奧地利除外的統一德國。將來希特拉的野心是「大德國」,包括波蘭和奧匈)。那時,「北德聯邦」已是個有實體的「國家」(有憲法、政府甚至國旗)。原先反對普魯士專權的中小王、侯國也逐漸接受這個現實。俾斯麥要製造「外侮」,設計法國扮演「侵略者」的角色。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11_968259.jpg)
天賜良機,法國自投羅網。1868年,西班牙革命,廢立女王伊沙伯拉二世(Isabella II),王位懸空。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攝政政府想迎立一個屬天主教世族的人繼承大統。但提名三人都被自命老大的法帝拿破崙三世否決。1870年,攝政政府提霍亨索倫世族的里奧波特王子(Prince Leopold)。霍亨索倫世族跟普魯士國王同出一源(雖然普魯士國王的族系則是屬新教),俾斯麥鼓勵里奧波特王子接受。拿破崙三世當然看出如果俾斯麥得逞,霍亨索倫世族就坐上西班牙王位,法國的東面和南面將會被霍亨索倫世族圍堵,自然極力反對。他下令外交部發最後通牒給作為霍亨索倫一族之長的普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在位期1861—1888),要他表態,不會容許他的任何族人接受西班牙王位,否則法國會做出反應(但卻未有說明哪些反應)。
里奧波特王子見狀推辭王位,危機本來可以就此解決,但法國卻不罷休。駐柏林的法國大使親自找正在度假的普王,要他發表聲明,不干預西班牙事。威廉一世當然不會同意,併發電報告知俾斯麥。俾斯麥決定以此挑起事端。他把國王給他的電報縮短、修改,然後公佈給傳媒。法國報紙轉載,全國譁然,要與普魯士一戰。再加上幾年前在普奧戰爭中,法國派去援助奧地利的軍隊被普魯士擊敗,於是復仇情緒高漲。這正中俾斯麥下懷。此時,普魯士鐵路網發揮作用,動員神速,法國措手不及,兵敗如山倒。普軍消滅整個法國陸軍,俘虜法帝拿破崙三世,包圍巴黎(法國再回復共和,稱第三共和)。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12_733477.jpg)
1871年1月,各王、侯與高級將領在凡爾賽宮擁立威廉一世為「德帝」。和約中,法國割地(割讓法國東北的阿爾薩斯—洛林德語區[Alsace-Lorraine],也就是著名的「最後的一課」的主題)、賠款(完全按1807年拿破崙一世戰敗普魯士後立的條件),德國接管巴黎和法國北部,直到賠款交清。德國報了當年普魯士被拿破崙擊敗之仇,也大大羞辱了法國。這是「一戰」後法國侮辱德國(凡爾賽條約)、「二戰」中德國又再羞辱法國(凡爾賽受降)的伏線。凡爾賽宮見證了歐洲國家主義引發出的攻伐。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10260621_948416.jpg)
德帝國成立,南部諸國也正式納入帝國版圖。這馬上又產生兩個問題。南部諸邦屬天主教的居多,俾斯麥意圖約束天主教對政治的影響,於是控制神職的委任,關閉修道院等。但南部是工業地區,大量由農村湧入的勞工,加上人種複雜(法、波),天主教的博愛理想和救貧工作很得民望。這是日後強烈國家主義的納粹對天主教懷疑和迫害的遠因。再就是「猶太」問題。178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在位期1765—1790)解放了帝國內哈布斯堡世族轄地裡的猶太人,給予他們與帝國子民同等的經濟和法律權利。拿破崙更解除了全法帝國內對猶太人的禁制。德國統一運動的知識分子中,猶太人也佔了大比重。但在1880—1890年代,俄國驅逐猶太人,大部分流入德國北部。他們比較窮,受教育水平比較低,與德國人和當地猶太人格格不入,矛盾加大。俾斯麥對猶太人持敵視態度。這也是日後納粹對猶太問題看法的遠因。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作者:梁鶴年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3/23/010143620.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