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博物旅行文學鉤沉】生態解說三類型
作者:寵獬   來源:橙新聞    2020-03-18 11:53
生態解說辭可粗分為客觀事實型、受眾觀感型、作者體驗型三種。

【識港網訊】生態解說辭可粗分為客觀事實型、受眾觀感型、作者體驗型三種。下面舉例並作賞析:

客觀事實型:香樂思(1951,2018)《野外香港歲時記》5月寫海芒果及老鼠簕:

海芒果……十分常見。葉大而簡,有光澤。它的枝葉破損後會流出白汁。枝梢尾叢生有香味白花,結果如青蘋果,墮海後,由強靭纖維包裹的果子,被潮水衝上沙灘,變成啡褐色,跟其白汁一樣有毒……老鼠簕在后海灣紅樹林沼澤成千上萬生長,葉如英國冬青般多刺,藍色花,錦田支路以北新界沿岸路邊可見。

香氏採用博物學家慣常的介紹方式,客觀地描述物種的外形及性質特徵。這是平實方法,好處是簡明易解,但不是所有讀者對博物學有興趣及認識,這方法或許較難觸動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海芒果  圖:作者提供

受眾觀感型:鄭元春(1999)《台灣的海濱植物》第41頁寫海芒果:

芒果是夏季人人嗜食的水果……只是價錢並不便宜,如果野地裡也有免費的芒果存在,相信大部分的人爭相採食,在果兒未熟之前,紛紛離奇失蹤。當然野地裡沒有真正的芒果,不過有類似的海芒果……不僅樹形酷似,果實更十分雷同……只是含有劇毒,動手摘食之前,不能不明察一番。

鄭元春處處揣摩讀者心理,務求讀者容易接受。先用「如果野地裡也有免費的芒果存在……相信果兒未熟之前,紛紛離奇失蹤」,與讀者同聲連氣,直寫人慾:語帶調侃幽默,消解被指貪婪的不安。接着利用芒果及海芒果相同之處,「不僅樹形酷似,果實更十分雷同」,令本來是陌生事物的海芒果變得親和,又以差異之處「只是含有劇毒」引發緊張情緒,之後提出「動手摘食之前,不能不明察一番」舒緩,最後提供易掌握辨識特徵及溫馨提示,不難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體驗型:本地人寫老鼠簕:

有一次我穿越密林,被帶倒鉤或尖刺的枝葉劃過而不知,連累手腳活受罪。原來我穿過的是一個紅樹林,林中生長了很多老鼠簕……葉子形態變化多端……滿是尖刺,令人望而生畏。它春夏之間盛開淡紫色的花,霎時好看。而其「電腦滑鼠狀」的果實也很別緻……大自然教懂我們要尊重植物生命,眼看手勿動。

老鼠簕  圖:Wikimedia Commons

本地人用的又是另一種方法,以訴說與該物種有關之個人經歷與體驗為主。此法比以上兩種更上乘,更吸引,採此法之華文作家以徐仁修、劉克襄、王家祥、吳明益、杜虹等稱著。但此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經歷與體驗最忌寫得讓人感到牽強。如果老鼠簕的「刺葉」「令人望而生畏」,正常反應就不會「穿過去」,既然令人望而生畏又決意穿過去,必已做好裝備上及心理上的準備,接下來就不會發展出「穿過去」的情節。被刺葉「劃過而不知」,事後才出現「連累手腳活受罪」的痛感,未免太慢。如果痛感是實情,則「望而生畏」在當時是假,因為正常人是被某事物引發痛感後,記着痛感,之後再見該物,才會出現「望而生畏」的反應。見解需有充足論據支持方叫人信服,從被葉刺劃傷一事,很難推出「大自然教懂我們要尊重植物生命」這一高論。讀到尾才知原來指的是要遵守「眼看手勿動」這低年級規矩,是雷聲大雨點小。語焉不詳更是大忌,「電腦滑鼠狀」的果實其實是怎樣的?濕地公園認真做客觀描述:老鼠簕的果實呈長橢圓形,後面拖着長長的花柱,兩者恰似老鼠的身體和尾巴,加上葉邊尖銳的鋸齒,因而被稱為「老鼠簕」。寫不出其實可上網找,例如上句是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網中從鄒麗娟的文章複製過來的。也要做校對,「霎時」須更正為「霎是」。雖然有錯漏,但本地人義務推廣自然教育,宣揚保育,為吸引市民不惜採行高難度解說方法,熱誠可嘉,不能抺煞,反要鼓勵,倘能多參照作者體驗型優秀示例,以作效尤,本地生態解說水平自能提升。茲以徐仁修《自然四記》〈諸神的花園〉寫合歡山遇野百合花族群為例:

為了把壯麗的野百合拍下來,為了多享受、多親近百合花……我決定就在花間紮營……竟找不到一處無花的空地……深夜……霧散,將圓的月,把山坡照得有如加了濾鏡的白晝,綿綿不絕的野百合幽香……湧入帳棚,變成一種無法婉拒的邀請……我不由自主地朝着香源走去……銀色月光下的百合園,幽美如夢幻仙境,好像諸神園遊的聖山……突然覺得是天上下來的星星,因為只有星星才如此眾多,如此出色,如此幽麗……冰涼的香氣彷彿被月光凝結了,大地充滿了一種亙古又神聖的氣息,每朵浸滿月光的野百合,好像同聲唱着頌讚的曲子,正是上帝率天使、諸神遊園賞花的時刻,而我,只是一個無意間闖入神山的凡人……我佇立良久,不知做了多少深呼吸,我那久為世俗所惑的心靈,終於慢慢敞開,戒心沒有了,自我消失了,我和山野,我和野百合越來越接近,也越相熟。最後我感覺到我被接納了,不再是陌生人、闖入者,而是應邀前來的貴賓,來實踐許久許久以前定下的約會……起初很想有好朋友來分享這片天地的大美,但我越深入野地,孤獨感就越淡,因為在我經過的地方,每朵盛開的野百合都向我招呼致意,如同我們在幾輩子前,就相互認識似的。

徐仁修很多文章生動反映E. O. Wilson(1984)「生物親緣本能」對人類思想行動的影響,這種個人經歷與體驗式解說,已成文學。

台灣野百合  圖:資料圖片

_________

寵獬,愛讀中外文學及博物學,愛去遠足攝影種花。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3/13/010142714.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