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冬大過年】冬至大家都吃甚麼?
來源:橙新聞    2019-12-23 08:57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在今天已跟吃分不開,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冬至也形成了獨特的節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是常見的冬至食品。

【識港網訊】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個傳統節目,至今不少地方仍有過冬至的習俗。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臨近,所以有「冬大過年」此說法,意思是冬至的禮俗與年節相差無幾。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人已經知道使用土圭觀測太陽的方法測定出冬至,而它更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圖:unsplash

在古代,冬至是個隆重的日子。於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到了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以慶祝冬至。又由於富人都過着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說到冬至,很多人會立刻想到「吃」。確實,冬至在今天已跟吃分不開,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冬至也形成了獨特的節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是常見的冬至食品。

圖:unsplash

吃餃子

每年冬至這天,餃子在很多華人地區中是必吃食品。俗諺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吃餃子此習俗,可追溯至東漢「醫聖」張仲景的故事。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後毅然辭官,返回故鄉南陽,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不少人的耳朵甚至凍爛了。張仲景便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鄉鄰發「袪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袪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發袪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圖:pixabay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聚首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個叫共工氏的人,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他死了之後,化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便在冬至這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除病。

圖:資料圖片

吃餛飩

早在南宋,臨安人便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盛行,民間甚至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餛飩發展至今,已成為製作各異的小吃,遍佈全國各地,深受大家歡迎。餛飩名號甚多,浙江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麵」,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圖:unsplash

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叫做「冬至圓」,在江南尤為盛行。除了「團圓」、「圓滿」等吉祥寓意,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不僅用湯圓祭祖,更會互贈親朋。吃冬至圓之前,人們要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分別黏一個冬至圓,稱為「耗響」,等到「送灶」之後才能烤食。如果此時家裡有孕婦,而冬至圓發了的話,即意味着孕婦將生男孩,否則代表生女孩。吃冬至圓時必須兩顆吃,以求吉利,如果吃到最後剩兩顆,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如果只剩一顆,單身未婚者將凡事順利。

圖:unsplash

(上文參考楊鍵、王康編著的《中國節日文化》,華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21/010134947.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