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區有條雪廠街,這條街從亞畢諾道的半山上一直伸展到遮打道去,它是香港一條主要的街道,也是極有歷史性的一條街道。
該街道以「雪廠」命名,英文稱為Ice House Street。顧名思義,當知該處從前有一間「冰屋」,該街就是以這間「冰屋」而命名的。
廣府方言對於冰和雪,常混而為一,他們不管冰是由水結成,雪是由天上落下來,都通稱之為雪。故外省人稱「冰棒」的,而廣州人則叫「雪條」。嚴格說來,由地面的水因寒冷而結成晶體的叫冰,自天上落下來的雨結成結晶體的叫雪,故「雪」字從雨,而「冰」字從水,兩者是分開的。雪廠街的冰屋,因此也被稱為「雪廠」,因為這間冰屋,是香港開埠初期,用以存貯冰塊的地方,也是出售冰塊的地方,故名「雪廠」。
究竟雪廠街的「雪廠」,在甚麼地方?這間「雪廠」又叫甚麼名字呢?在說明這些問題之前,先要了解香港開埠初期的地理環境,然後才易於說明。
香港開埠初期,皇后大道中是香港的海岸界線所在,就是說,皇后大道中這條馬路,是一條海旁路,現時近北面的舖戶,從前就是海邊。明瞭這地理環境,就可以說明雪廠街的「雪廠」所在的位置,它的原址,就在與皇后大道中交界,接近山邊的地方。這間「雪廠」,名叫「丟杜公司冰庫」,是由美國商人經營的。
1843年時,香港才開埠不久,很多駐港英兵都得了一種熱症,他們在發高熱的時候,需要使用冰塊敷額,但是香港並無冰塊供應,致令很多英兵死亡。冰塊在當時,是醫療上不可少的東西,因為西醫所用的藥物,很多是需要冷藏的,當時英兵因得病率高,死亡率亦高,很多英兵都不願來港,故軍醫方面,極需要找冰塊應用,但是卻無法得到冰塊。
中國和外國都有以冰藏窖的習慣。當冬天大地結冰的時候,就把地上的冰開鑿成一塊塊大形的冰磚,藏到地底下面的冰窖內,以備夏天使用。當時英國和美國亦有此種藏冰的習慣,在英國本土容易找到冰塊用於醫療上,但香港的天氣,全年不結冰,鄰近的廣州,也沒有冰窖藏冰,至於來港的英國船隻,藏冰運來的更少,原因是當時的貿易船隊,主要是運鴉片,哪會有藏冰運來?一些醫療船,雖有英國的藏冰運來遠東,但到了印度及南洋群島,已被當地的英軍軍醫用去。那時恰巧丟杜公司有兩艘船來港,船上有藏冰備用,因此軍方就向該公司徵用船上的藏冰。
丟杜公司的船隻有藏冰,本來是供應船上旅客使用的,初時並沒有運冰來港做生意之心。但當公司大班發現香港極需要冰塊的時候,認為運冰來港出售,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
1845年,丟杜公司就向港府要求撥給土地,以便在香港設一座冰窖,他負責從美國將窖藏的天然冰塊運來香港,供給軍醫院使用。港府鑒於當時很多英兵因為害怕患熱症死亡而逃亡,立即就答應丟杜公司的請求,撥出近海旁,又近兵營的地方給該公司使用。
這塊既近海旁,又近兵營的地皮,就是雪廠街近山邊的地皮。當時德忌笠將軍,已決定將軍營遷至士丹利街一帶,該處有一間軍醫院,離雪廠街不遠。而雪廠街面向皇后大道中的一面,就是海旁,便於將從美國運來的冰塊,迅速運入冰庫之內貯藏。丟杜公司就在該處山邊,開鑿地下室,作為藏冰之用,該公司也從美國,將天然冰塊附在貨船上運來。
由於美國北方早有運冰到南方出售的運冰船隻,這些運冰船,對於保持冰塊的方法,早有經驗,故丟杜公司運冰來港十分順利。由於港府撥地給該公司是免費的,而港府又是長期購冰的顧客,成本就只有運費而已,故該公司獲利極豐。據一些書籍的記載,1847年時,冰塊的售價每磅為三分六厘銀。那時香港還未有港幣,市面通行的貨幣仍是中國的銀兩,在使用的銅錢時代,一磅冰要三分六厘銀,不可謂不貴。
當時的冰塊是屬於非常昂貴的東西,三分六厘白銀一磅,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但是,在香港的外國人,並不嫌貴,當時每天銷售的冰塊,約為七百磅之數,其中半數由政府購買,半數由在港的外國人及酒吧、妓院購買。
丟杜公司從美國將冰塊運來香港,其實並非全年運來。在盛暑的天氣下,決不是運冰的時候,他採用的方法,也和北方藏冰的方法一樣,在冬天大量運來,到了夏天,就停止運輸。因此他的冰庫,又深又闊,所藏的冰,可維持整個旺季使用。
丟杜公司發現運輸天然冰塊是一條大財路,因此他的營業範圍,不限於香港,他知道南洋各地的外國人和殖民地政府,極需要冰塊,於是將業務擴展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去。他的運冰塊的船隻,經南洋來港,沿途放下冰塊。儼然成為遠東一間專利的冰塊專賣公司。
由於需求量大,使美國方面的售冰公司也感冰塊不足,美國方面的售冰公司,在春季即大量搜購冰塊雪藏,曾一度使丟杜公司無法把大量冰塊,趕及於夏天前運來遠東。丟杜公司因與各國政府訂有合約,例如在香港,訂有長年供應政府醫院及機關的定量合約,當藏冰不足時,只好停止門市出售。故在1860年開始,常常有缺市現象。這樣一來,就引起一位英國商人投資開設人造冰廠的興趣。因1864年間,英國已發明人造冰的方法。
———————
上文節錄自《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魯金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21/0101196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