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日前,由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海洋新城,已全面達到海域使用竣工驗收標準。該專案位於寶安區大空港規劃區西北部。
作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專案載體,該專案以國際化視野和前瞻性思維,致力於打造集“海洋之城、生態之城、智慧之城、未來之城”於一體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戰略要地
鑄就生態修復新標杆
海洋新城專案於2017年9月獲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批復,用海總面積7.44平方公里,其中規劃生態濕地1.23平方公里。它既是深圳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也體現了對傳統濱海開發模式的深刻反思,並致力於實現生態重構。
專案獲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海洋十年”中國行動國際合作種子基金重點專案、2024美國繆斯設計獎公園與開放空間景觀類金獎、香港園境師學會2021-2023年度景觀總體規劃設計及研究組銀獎、第八屆上海市優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一等獎、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科學技術獎(園林工程類)金獎等多項榮譽,被認定為“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典範專案”。
規劃引領
以國際視野擘畫生態未來
海洋新城的規劃建設,從藍圖初繪到開發建設深植生態理念,是一部融合全球智慧與本土實踐的現代濱海城市營城史,體現了“陸海統籌、生態優先、規劃引領”的核心理念。
2018年,海洋新城城市設計諮詢啟動,吸引全球140家頂尖機構參與。最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丹尼斯·法蘭奇曼團隊的“藍岸海城·紅樹歸來”方案勝出。其以“海洋東進、生態西行、城脊中央”為空間發展框架,創新提出“紅樹林的回歸與再生”主題,構建向海而開的水系網路,營造豐富的濱水岸線與親水空間,重塑人與海洋的關係,兼具美學價值與生態哲學,推動深圳從“濱海城市”向“海洋城市”轉型。
2020年,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海洋新城構建“1+1+N”規劃體系,即1個綜合發展規劃、1個詳細規劃及交通、市政、水系、豎向、紅樹林生態修復、氣候可行性論證等N個專項規劃,確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基調能“一張藍圖”繪到底。
2025年,海洋新城法定圖則全票通過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法定圖則委員會審查。
創新驅動
用海理念實現三大轉變
海洋新城的生態修復實踐集理念、技術、工法、管理於一體,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推廣價值的系統性創新。
用海理念實現三大根本性轉變:開發模式的“離島式填海”、“海岸-河道-陸域”多級聯動藍綠基盤,將“被動禦海”轉為“城海共生”;岸線功能從“硬質護岸”轉為“生態護岸”,實現人海全方位互動;發展路徑“立體用海、迭代開發”,如部分規劃用地為未來“留白”。
工程技術與工法創新尤為突出,採用天然材料,以自然之力修復自然。專案採用高壓旋噴樁技術替代傳統砂樁,減少砂料用量並提升地基穩定性。研發四項生態修復工法:扡插灌木墊工法,利用枯枝、木樁等營造多層級潮間帶生境,促進底棲生物回歸;水生植物卷工法,通過椰網包裹形成消能護基結構,實現從“工程防護”向“生物自固”的轉化;枝椏沉床工法,編織灌木枝條構建5層生態基底;礫石扡插工法,構建自組織的高強度抗沖刷體系和剛柔並濟的生態防護。
海洋新城的生態修復工作,建立在一套龐大而精密的環境監測網絡之上,覆蓋水文、水質、土壤、生物等13大類要素,構建“全週期監測-動態評估-精准優化”閉環機制。如通過長期跟蹤紅樹林試種生長狀況和鳥類棲息情況,動態調整修復方案。
精細化施工管控,構建全週期閉環管理體系。這套“組合拳”,強化過程監督與資料管理,嚴控材料源頭確保工程品質與生態安全,實現施工影響最小化與生態效益最大化統一、生態修復工程與景觀價值長效穩定。
海洋新城的實踐,為濱海地區的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新路:構建“全鏈條”生態管控模式,實現“被動回應”向“主動恢復”的範式轉型;集成“NBS+智慧化”的技術路徑,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為核心,融合“智慧城市”管理,形成全流程閉環;推動“工程生態化”向“生態化工程”轉變,構建具備自我維持能力的生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