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十五五」規劃下的香港焦慮與自省:從「被動融入」到「主動服務」的艱巨一躍——記「十五五—香港新機遇」研討會
來源:镜报    2025-11-26 09:47

【識港網訊】2025年11月19日晚,一場名為「十五五—香港新機遇」的研討會,將香港社會的目光再次聚焦於這座城市未來五年的發展路徑。窗外是維港的璀璨燈火,場內則是對香港前途的深切思考與激烈碰撞。這場由香江智滙與香港中國研究生會主辦、本報作為支持單位的活動,邀請了曾淵滄、何亮亮、方舟、劉瀾昌等知名學者,他們的發言不僅勾勒出國家「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更毫不避諱地揭示了香港在「由治及興」道路上,從「被動融入」轉向「主動服務」國家大局時,所面臨的深刻焦慮與亟待突破的內部瓶頸。

研討會的基調,由香江智滙主席、鏡報董事及策劃總監吳歷山醫生的開場白便已奠定——「十五五」是國家送給香港的「時代大禮」,但「不會自動兌現」。這句話的背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機遇從來不是饋贈,而是對實力與決心的考驗。如果說「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詞是「融入」,那麼「十五五」規劃則清晰地將香港的角色提升至「融入和服務」。這一字之差,意味著香港不能再僅僅作為國家政策的被動受益者,而必須成為國家戰略的主動貢獻者和服務者。

「金融獨大」→「創科雙引擎」:香港的身份重塑

轉型的核心,直指香港長期引以為傲卻也備受掣肘的產業結構。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著名財經專家曾淵滄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過去在國家規劃中參與度有限,滿足於金融、航運等傳統優勢。然而,「十五五」規劃將香港推向了科技創新的前沿,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挑戰的根源,在於香港本土的「雙重匱乏」:一是缺乏敢於投身「高風險、長週期」科技產業的資本,本地富商對科技投資的保守態度與新加坡的國家級前瞻佈局形成鮮明對比;二是缺乏足夠的高端科技人才儲備。

然而,困局之中亦有破局之道。曾博士強調,香港最大的優勢恰恰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國際化。香港的任務,並非複製另一個深圳或矽谷,而是要成為國家吸引「非內地」全球頂尖人才的「超級蓄水池」。在中美博弈加劇,美國對華裔科學家壓力日增的背景下,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制度、稅務優勢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對全球華人乃至西方科學傢俱有獨特的吸引力。因此,香港創科的成敗,關鍵不在於能否複製內地的模式,而在於能否成功打造一個讓全球智慧在此匯聚、碰撞並服務國家的獨特平台。

國家整體經濟策略:香港變革的宏觀背景

香港的轉型並非孤立進行,其背後是國家整體經濟策略的深刻調整。正如鳳凰衛視資深時事評論員何亮亮所觀察,中央正從根本上扭轉過去依賴「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房地產模式。從「十四五」的「防風險」到「十五五」的「造好房子」,以及首次明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高鐵、核電等戰略領域,都標誌著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決心。香港的求變,正是在此宏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大國博弈下的新定位:「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

研討會的深層次共識是,香港的未來必須置於中美「大國博弈更加激烈」的國際大背景下考量。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明確指出,「十五五」規劃不再提「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反映了國家對外部環境的清醒判斷。在此背景下,國家對香港的要求也發生了質變。

香港不僅要繼續扮演好聯通中外的「超級聯繫人」,更要進化為能為國家戰略提供實質性貢獻的「超級增值人」。這體現在國家賦予香港的「3+1+1」新定位上:在鞏固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基礎上,全力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這意味著香港的金融要服務於國家的科技攻關與產業升級,香港的人才引進要精準對接國家在集成電路、生物製造等「卡脖子」領域的急需。從「十四五」的「科技優先」到「十五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先」,這一微妙轉變要求香港的科技發展必須「紮根於產業土壤」,為國家的實體經濟和產業安全服務。

「超常規加速」的呼聲:基建滯後敲響的警鐘

如果說創科轉型是香港的「面子」問題,那麼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則是學者們痛心疾首的「裡子」問題。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資深時事評論員劉瀾昌以「超常規加速」為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告。他以北部都會區一條僅23公里的公路竟需耗時15年規劃建設為例,將香港的基建效率與內地「基建狂魔」的速度進行了殘酷對比。

這一「效率赤字」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其背後是劉瀾昌所指出的,從「小政府、大市場」到「有為政府」的治理理念轉變遲緩。當國家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推進現代化時,香港部分領域的「原地踏步」顯得尤為刺眼。這種「宏大戰略與現實執行效率不匹配」的矛盾,已成為制約香港「服務」國家大局的最大瓶頸。引入內地基建能力與模式的建議,雖或觸動某些本地利益,卻也反映了在場許多聽眾在問答環節中的共同焦慮:宏偉藍圖若無高效執行,終將淪為空中樓閣。

香港的黃金五年:需以行動兌現「時代大禮」

整場研討會,與其說是一次對機遇的展望,不如說是一場對香港自身能力的深刻自省。房地產泡沫後遺症對消費信心的打擊,民營資本投資信心的重塑;傳統產業的轉型陣痛,未來產業的佈局迷思,每一個問題都直指香港發展的核心。

「十五五」規劃為香港指明了方向,但道路必須靠自己走出來。這場研討會傳遞出的最強音是:香港不能再有任何猶豫和內耗。它必須以「超常規」的決心和行動力,打破制約發展的內部瓶頸,以「有為政府」的姿態,高效落實國家規劃。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這場關乎未來國運的大國博弈中,找準自己的戰略位置,將「時代大禮」真正轉化為「由治及興」的堅實成果,無愧於國家的期盼與時代的重託。

责任编辑:zhan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