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作為「烽火鑄骨——關山月藝術中的民族精神圖譜」特展的配套公共活動,「不朽精神」詩歌傳頌11月23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活動將文學朗誦與美術展覽深度融合,精選五首經典詩篇,以詩歌解碼畫作,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重回激情燃燒的烽火歲月。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正在關山月美術館二樓展出的「烽火鑄骨——關山月藝術中的民族精神圖譜」特展吸引了眾多觀眾。展覽以30餘件抗戰主題畫作帶領觀眾回到歷史現場,從記錄廣州淪陷難民流徙的《從城市撤退》、到定格日軍暴行的《漁民之劫》,再到象徵和平願景的《紅棉白鴿》,共同構成了關山月先生用筆墨熔鑄的民族精神圖譜。在推出主題展覽的同時,主辦方還通過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公共文化活動,將靜態的藝術展覽轉化為動態的文化體驗,此次「不朽精神」詩歌傳頌正是其中之一。
11月23日晚,關山月美術館二樓燈火通明,「不朽精神」詩歌傳頌情境詩朗誦活動在此上演。來自晨風語言藝術社的表演團隊通過聲音劇場的全新演繹,帶領觀眾感受跨越時空的精神碰撞。朗誦者時而化身百年前的覺醒者,以激昂語調重現《覺醒年代》的熱血宣言;時而成為戰火中的追光者,用低沉吟誦傳遞《鐵蹄下的孤寡》的悲愴。配合關山月畫作中《風雨千秋泰岳松》的雄渾線條與《灕江百里春》的靈動筆觸,詩歌的語言張力與視覺藝術的空間力量交織共生,為觀眾帶來超越單一感官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本次活動以五首經典詩篇,串聯起一部「精神史詩」。從《覺醒年代》中「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的振臂高呼,到《呼蘭河傳》裏「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的溫情追憶;從《紅燭》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悲壯誓言,到《這束光》裏「天下不好走的路都歸我們來走」的堅定奔赴,最終在《青春》的磅礴宣言中升華出「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的永恆理想。這些詩篇與關山月畫作中所表現的家國民族情感相互呼應,構建起詩畫交響、藝術共振的獨特體驗。
詩歌朗誦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青年觀眾小王表示:「站在《從城市撤退》長卷前,耳邊彷佛還迴蕩着《青春》的朗誦,我突然理解了什麼是『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帶着孩子來到現場的劉女士則感慨:「詩歌里『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誓言,與關山月畫中難民的眼神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呼應,對於我和孩子,這都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相較於展覽對民族精神圖譜的深刻詮釋,「不朽精神」詩歌傳頌活動更是一場直指當代青年心靈的精神叩問。關山月美術館公共教育負責人陳濯非表示,80多年前,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築起民族脊樑,而以關山月先生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則以筆墨為刃、以色彩為旗,將民族的傷痕與不屈、抗爭與希望,鐫刻在一幅幅不朽的作品中。今天,我們舉辦這場名為「不朽精神」的情境詩朗誦,為那段歲月注入澎湃的靈魂迴響,正是要循着先輩的藝術足跡,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愛國情懷與藝術追求的種子,讓民族精神在筆墨傳承中生生不息。
關山月抗戰繪畫的價值,在於它既屬於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又超越時代成為永恆的精神財富;既記錄了苦難,更昭示了希望;既是個人藝術生涯的旅痕,也是民族集體記憶的再現。此次活動以「歷史與當下的雙重視角」,將關山月抗戰畫展中隱含的家國情懷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當代命題。主辦方希望以多維度的感官體驗激活歷史記憶,讓民族精神的血脈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可觸摸、可傳承的鮮活存在。讓紅色文化從美術館「走出來」,融入大眾生活,激發全社會傳承民族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澎湃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