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以人工智能(AI)作為香港未來核心產業,並大力推動AI產學研深度融合,香港各大學也積極開展各個具開創性與突破性的科研項目。香港中文大學的InnoHK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昨日宣布推出全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平台。該平台由基於視覺語言模型(VLM)的雙臂具身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以及LY1四足機械人構成,融合高靈活度機體與智能操作能力,展現先進的感知、決策與硬件執行技術,可廣泛應用於物流、零售、工業自動化等多個領域,在零售、倉儲以至餐飲業環境中,能實現自主分析取貨及整理餐桌等任務,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香港中大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昨日舉行發布會,邀請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及副署長哈夢飛到場,參觀多項最新研發成果並聽取技術講解。中心總監劉雲輝介紹,該中心透過本地團隊自主研發,涵蓋電機、驅動系統、結構設計等關鍵環節,並在「集成智能」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成功孵化四家相關企業,說明香港亦同樣具備具身智能機械人自主研發與製造能力,並不遜色於國際水平。
3D相機「慧眼」年底推出市場
是次發布的具身智能系統基於VLM技術,整合中心各項自主研發部件,包括3D相機「慧眼」、AI智能雙臂操作平台及LY1四足機械人,當中的「慧眼」將率先在今年底推出市場。除了硬件,中心更開發了機械人「大腦」——集成通用AI大模型的智能操作系統。該系統融合動作對齊、空間感知、外部檢測、推理規劃與決策一體化等功能,使機械人能透過攝像頭感知場景,結合人類指令與參考圖像,通過AI演算法理解並規劃複雜任務,最終生成運動軌跡執行操作。
現場演示的「整理餐桌」任務中,機械人能透過VLM系統識別餐具、麵包等物品,並按照圖片指令,自動分解任務步驟,將各物件精準擺放至指定位置,展現出流暢的智能決策與執行能力。而在商店場景中,AI智能機械人的雙臂亦能進行複雜協作,實現自主辨識在貨架上選取合適貨品的能力。
任務分析規劃達「大學」級別
據中心研究人員介紹,相較於過去僅能完成「小學」級別任務的感知系統,系統中的大型語言模型已具備「中學甚至大學」級別的自主任務分析與規劃能力,結合感知能力,大幅提升機械人智能水平。
LY1四足機械人(機械狗)作為另一項關鍵技術,中心研究人員表示,其由香港團隊獨立完成電機驅動、機械設計等核心組件開發,更是全球首款採用差分關節設計的機械人,配備頂尖運動控制演算法,能適應各種地形和動作,且具備更佳的散熱、負載及續航能力,即使遭受外部衝擊也能自動恢復平衡,提升作業安全。
現場演示中,機械狗除能穩定攀爬樓梯和高台,亦能透過四足間的協調做到橫移及跳躍,並能完成雙足倒後下樓梯等複雜動作。團隊又加入了觸覺感測器和大型語言模型集成,使機械狗可以與人互動,例如拍拍它就會做出跳躍等反應,展示了科研的溫度。
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方來發指出,團隊未來將推動技術在多場景落地,期望無論在家庭、餐廳、老人照護、物流倉儲或工業協作等領域都能發揮機械人的通用價值,更好服務公眾。

孫東:港有望成全球AI發展樞紐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致辭時表示,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而具身智能作為AI領域的前沿方向,更為機械人技術和相關產業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他引述最新施政報告指,香港具備科研、資金、數據與人才的優勢,並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有望成為全球AI發展樞紐;特區政府將加大力度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促進AI在各行各業廣泛深度融合,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的目標。
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為AIR@InnoHK旗下重點研發單位之一。孫東表示,該中心積極探索具身智能與人形機械人的應用,並成功推出香港首個自主研發、基於先進AI模型製成的四足機械人及人形雙臂操控平台,這與特區政府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的策略緊密契合,展現了政、產、學、研高效合作的成果。
孫東指出,目前兩個研發平台AIR@InnoHK及Health@InnoHK旗下有30間研發中心,聚焦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另外是生命健康,已與超過30所世界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匯聚約3,000名來自本地和海內外的科研人員。
智能物流與機械人產業前景佳
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董事會主席、香港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表示,香港是具優勢的創新基地,擁有國際化視野,又連接內地龐大的產業市場。近年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發展,重點支持AI與機械人技術,為科研人員打造世界級研究平台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心將持續以科研驅動創新,讓智能物流與機械人產業落地生根。
香港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曾漢奇指出,大學可透過教資會及研資局各類競爭性研究計劃推動上游學術研究,更能獲創新科技署InnoHK計劃資助,能彌合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間的差距,特別在機械人感知、AI驅動的動態控制及集成機械人系統方面,為智慧城市發展持續注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