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騰訊開放日聚焦「科技向善」 全球學者共話AI社會影響
作者:楊琪 劉浩城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9-25 10:30
【識港網訊】9月23日,「科技向善:推動社會影響」開放研究計劃「騰訊開放日」主題活動在騰訊深圳總部濱海大廈舉行。據了解,該計劃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與騰訊公司於2025年4月7日聯合發起,聚焦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發展議題,面向全球招募對華友好、具備領域影響力的研究員,定期走進中國科技企業進行交流調研,產出研究成果。本次開放日是研究員團隊今年來華的首站活動。

【識港網訊】9月23日,「科技向善:推動社會影響」開放研究計劃「騰訊開放日」主題活動在騰訊深圳總部濱海大廈舉行。

 據了解,該計劃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與騰訊公司於2025年4月7日聯合發起,聚焦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發展議題,面向全球招募對華友好、具備領域影響力的研究員,定期走進中國科技企業進行交流調研,產出研究成果。本次開放日是研究員團隊今年來華的首站活動。

 當天,來自斯坦福大學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曼徹斯特大學全球發展研究所、耶魯大學法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柏林社會科學中心等海外高校與研究機構,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中國高校的60餘位學者和研究員參加了展廳參觀、互動交流及閉門研討等環節。

 在交流中,多位學者向記者分享了他們對AI發展、科技倫理以及「科技向善」理念的理解與思考。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遊戲研究學者Hugh Michael Davies,關注「善(good)」在中文語境及騰訊實踐中的具體定義。他指出,人工智能已以不同方式進入日常生活,「因此亟需更有力和快速的討論,去回答如何使用AI、為什麼使用AI,以及當下的使用將如何影響未來。」

 聯合國大學澳門研究所研究員楊敏認為,騰訊技術的應用場景已十分多元。她提到參觀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科技就是一種力量,好是一種選擇」。在她看來,這正是「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的最佳詮釋,「一方面要擁有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要利用技術造福人類,讓社會變得更好。」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講師Benedict Wandera Mkalama擁有商科研究背景。他坦言,此行打破了自己原本對騰訊的印象。「起初我以為騰訊更像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創新可能只面向特定群體。但來到這裏後,我發現它其實更為廣闊、開放。我覺得我們常常缺乏的,正是這種跨界的交流——有時有人在努力解決一個問題,卻不知道邊界那頭的鄰居早已有了答案。」

 李星煜(Alice Xingyu Li),斯坦福大學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科學家,則從技術史角度提出,科技並非完全中性,而是始終帶有傾向性。「如果在AI這樣一種強大且潛力巨大的技術設計過程中,就融入『向善』理念,那麼它最終進入大眾生活時才有可能真正帶來福祉。」她強調,越來越多的學者與企業已將「科技向善」寫進產品基因,這種公開、透明、以善為前提的努力,將幫助公眾對這項新興科技建立信任,並孕育更多積極期待。

 本次活動不僅展現了全球學者對「科技向善」的深入探討,也為未來AI發展提供了跨界交流的平台。(記者 楊琪 攝影記者 劉浩城)

责任编辑:zhan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