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數萬名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現場觀禮,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現場感受到了威武之師、國之重器帶來的震撼。70分鐘的閱兵,震撼的場面一個接着一個,整齊的方隊、先進的裝備、恢宏的氣勢,令無數中華兒女倍感光榮與自豪。
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堅定如鐵的目光、整齊劃一的正步,是他們用汗水和堅持換來的榮耀時刻。一張照片、一面旗幟,是「海空衛士」王偉和抗戰英模守護國家、不屈不撓精神的傳承。最帥女機長刷屏、壯麗的「氣球幕牆」、北京市民借出的和平鴿……讓我們走進盛大閱兵背後那一個個暖心的故事。
最帥運20女機長 「三點一線」 練就硬本領

九三閱兵現場,運油-20A與轟-6N、殲-16、殲-20飛機組成加受油機梯隊,以預加油狀態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其中,駕駛運油-20A的女機長刷屏全網,網友們直呼「太帥了!」她就是來自中部戰區空軍某部的譚紅梅上校。
譚紅梅是我國第七批女飛行員,從事飛行事業20餘年,始終活躍在戰訓一線。作為首批改裝運-20大型運輸機的飛行員,為了順利完成改裝,早日飛上國產先進的運輸機,空勤宿舍、飛行教室、飛機座艙,構成了她「三點一線」的改裝生活。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同批中很快實現單飛單放,完成改裝,成為為數不多的運-20機長。
8萬羽和平鴿回家 獲榮譽證書

九三閱兵式上,8萬羽和平鴿在天安門廣場展翅高飛,禮讚和平。據北京市信鴿協會介紹,這8萬羽身體健康、體質強健的和平鴿全部來自北京市的信鴿協會會員。自9月2日下午開始,信鴿會員帶着和平鴿到各區收鴿地點集結交鴿。區信鴿協會逐羽檢查,並將所有和平鴿集中安置在12輛放飛車中。經過一夜等待,和平鴿在9月3日上午迎來放飛時刻。
香港回歸日 信鴿飛越2000多公里回家
記者4日了解到,北京東城區養鴿人韓歷生的4隻鴿子已完成任務全部回家。由於他家距離天安門比較近,飛得最快的鴿子幾分鐘就到家了。韓歷生告訴記者,這次參加放飛的4隻鴿子還參加過建國70周年、建黨百年等大型活動,「功勳」卓著。而最令他自豪的是,他的鴿子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參加了放飛環節並成功從香港飛回北京,「沒想到有一隻鴿子真的從2000多公里外飛回了家,那時我真是甭提多高興、多激動了!」
有河南的網友在自家陽台發現了從北京飛來的和平鴿,「查了腳環號,給鴿子的主人打了電話,他說鴿子就送給我啦」,這位網友興奮地感嘆,「咱也是有『兵鴿鴿』的人啦,一定會好好待牠。」
據悉,此次參加和平鴿放飛活動,養鴿人會收到信鴿協會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紀念足環,此外,政府還會發放15元人民幣補貼,相當於鴿子的「工資」。
大國儀仗 旗手走百步不差分毫
閱兵式上,儀仗方隊作為首個通過天安門檢閱的方隊,高擎黨旗、國旗、軍旗走在最前方,三名擎旗手無疑是萬眾矚目的焦點。訓練中,他們必須做到「走百米不差分秒,走百步不差分毫」。今年34歲的石斌來自河北衡水,是本次儀仗方隊國旗擎旗手。「擎旗,從來不是簡單的托舉。三面旗在行進中,橫向必須高度一致、角度一致,縱向必須對正標齊。還要確保步伐順風不快、逆風不慢、橫風不擺,這對旗組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表示,「我深知,自己肩上扛的不只是一面普通的旗幟,而是國家的形象、民族的尊嚴,重若千鈞、不容有失。」
今年27歲的趙曌是一名女隊員,「在我們方隊中,男女兵動作標準一致、訓練強度一致、任務要求一致。」趙曌說,自打2017年入伍,為了「閱兵夢」整整等了8年時間。「我們軍人不怕苦,也不說苦。」趙曌笑着說,「咋描述我的志向呢?引用我原創的一首軍旅歌曲《心向曙光》中的兩句歌詞吧,『腳掌砸向大地,震碎所有彷徨;任傷痛啃噬筋骨,也要走出磅礴氣象』。」
作為方隊女兵中年紀最長、資歷最深的隊員,今年34歲、來自天津寶坻的盧戎俏除了激動,心情還有點複雜。「在2014年2月儀仗大隊正式組建女兵分隊時,我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批儀仗女兵,此次是我第三次參加閱兵,我今年年底也將退伍,所以我倍感珍惜。」盧戎俏表示,「踢腿高度30厘米、行進步幅75厘米、左右間隔65厘米,這些看似普通的數字,是我和每一名儀仗隊隊員所追求的極致。」
「王偉,你和戰友們又見面了!」

2001年4月1日,美國一架偵察機侵犯我南海領空,中國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和趙宇駕駛戰機緊急升空,跟蹤攔截。對峙過程,美機違反飛行規則,突然轉向,王偉駕駛的戰機遭美軍機撞擊。王偉被迫跳傘墜海,英雄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3歲……中央軍委追授王偉同志「海空衛士」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
英雄不曾遠去,這次,烈士與戰友們再次相聚在祖國的首都。本次閱兵儀式,王偉的妻子阮國琴受邀現場觀禮。當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時,阮國琴把王偉的照片舉向藍天,她大聲說:「王偉,你和戰友們又見面了!」
讓人淚目 「劉老庒連」戰旗多了一「點」

九三閱兵式上,80面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組成的戰旗方隊,承載着歷史榮光,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劉老庒連」(簡體字為「刘老庒连」)戰旗上的「庒」字多了一點。其實,這是保留了1943年旗幟上的同款字體。這種做法,也是對先輩們浴血奮戰、不屈不撓精神的傳承。很多網友淚目:「不能讓英雄們找不到自己的部隊!」
劉老庒連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英雄連隊。1943年春,日軍對蘇北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第十九團第二營四連為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在淮北地區劉老庒一帶與1000多日偽軍展開激戰。面對數倍於己且裝備精良的日軍,戰士們奮勇阻擊,拚至彈盡糧絕,全連82人全部壯烈犧牲。
劉老庒戰鬥結束後,在烈士壯舉的感召下,又有82名主動參軍的當地青年被編入新四軍第七旅,重新組建第四連,並命名為劉老庒連。因為當時的書寫習慣,旗幟上的「庒」字就多了一點。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異體字為非規範漢字。同時,該規定也指出了允許使用的六種場合,其中包括: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閱兵儀式上使用的「庒」字就屬於允許使用的一種特殊情況。
來時驚艷 8萬隻氣球最終分解「無殘留」

在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放飛的8萬隻彩色氣球,是全國重大活動中首次使用可降解氣球。為實現「來時驚艷去無痕」的承諾,承接任務的生產企業迅速組建專項團隊,採用特種天然乳膠材料,從原材料開始重新定製更高標準。這種材料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光照和微生物作用,最終會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真正做到「無殘留」。
「為了氣球升空後100%降解,氣球充氣後的直徑要精確控制在26厘米左右。」該企業技術團隊負責人介紹。為了絕對安全,氣球內充裝的是穩定的惰性氣體──氦氣,而非易燃易爆的氫氣。
為確保萬無一失,團隊先後生產130萬隻用於地面演練的訓練氣球、12萬隻用於空中放飛測試的演練氣球。直到8月,符合標準的8萬隻氣球才最終生產完成。
儀式現場,8萬隻氣球被分裝在100個特製球籠中,通過計算好的時間差依次打開,避免了氣球在升空初期「扎堆」擁擠,在空中形成了一面壯麗的「氣球幕牆」,宛如一場精妙的「空中芭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