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李詠梅
作者:(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來源:深圳特区报    2025-08-20 10:27

【識港網訊】主導創建鼻咽癌國際分期方法、投身深圳醫療建設、推動港澳藥械通落地、探索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推動中國首個“國際醫院評審標準”出海……穿梭深港雙城13載,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李詠梅教授始終用醫者仁心,持續推動深港腫瘤醫療水準同質化。

李詠梅教授(前)與徐志淵顧問醫生為患者審核放射治療計畫。(受訪者供圖)

在醫研道路上找到人生目標

出生於香港的李詠梅,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到婦產科及兒科實習1年後,當時有一個到放射科學習的機會,她面臨抉擇。

李詠梅回憶起與恩師何鴻超醫生的一段交流。“當時,恩師的回答觸動了我的心,他說,別的病或許可以不藥而愈,但腫瘤科的患者卻只能靠我們。即便無法治癒,但只要我們拼盡全力,病人及家屬都是有目共睹的,會感激我們。”李詠梅表示,正是恩師的這句話,讓她走上了臨床腫瘤的道路。

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工作期間,李詠梅獲得了海外培訓機會,她在醫研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人生目標——鼻咽癌治療。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鼻咽癌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多達18種分期系統,各地使用不同的分期方案,且當時鼻咽癌和其他頭頸部癌症採取了同樣的分期方法,這些方法應用於鼻咽癌並不理想。

1997年,李詠梅帶領團隊,歷時5年整理隨訪時間超過10年的5037個鼻咽癌病例數據,揭開了東方人群鼻咽癌的獨特生物學特徵,她主導創建國際抗癌聯盟(UICC)/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聯合的第五版鼻咽癌國際分期,是首個基於鼻咽癌專病的里程碑。此後,李詠梅主導創建AJCC第八版鼻咽癌國際分期,首次實現了全球統一的鼻咽癌國際分期。

如今,李詠梅作為第一執筆人發行AJCC第九版鼻咽癌國際分期,在全球癌症治療中心推廣使用,提升了中國鼻咽癌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把香港和內地醫療融合在一起

2012年,60歲的李詠梅退休。

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李詠梅,應香港大學邀請,加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任臨床腫瘤中心主任,開始了港深兩地行醫的生活。

為了儘快讓深圳的腫瘤治療水準與香港的大型腫瘤中心同步,李詠梅每天清晨乘班車跨過深圳灣大橋來到港大深圳醫院工作,晚上天黑才回到香港。2013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開展化療等服務,2015年放射治療科成立,利用先進的直線加速器開展放射治療,深圳腫瘤患者不用再跑北上廣。

“開始,我以為只需要把香港最好的東西帶過來。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把香港最好的和內地最好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最好。”李詠梅表示。2020年,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中關於放寬國際新藥准入和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的授權,給了李詠梅莫大的鼓舞。李詠梅和同事們持續努力推動大灣區醫療衛生同質化:“港澳藥械通”政策讓內地居民用上國際新藥械;跨境直通救護車實現深港醫院“點對點”轉運患者;由深圳編制的中國首個“國際醫院評審標準”出海、走向境外……

既是科研學者也是臨床醫生

從醫40多年,李詠梅因在鼻咽癌領域的貢獻榮獲多項國際殊榮,也榮登全球前0.05%頂尖科學家榜單。她認為自己既是醫學科研學者,也是臨床醫生,她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依然是患者的認可,讓腫瘤患者在家門口得到國際標準的治療服務。

在李詠梅的帶領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鼻咽與頭頸癌病人提供精細化的治療與康復服務,第III-IVA期的嚴重鼻咽癌患者,3年生存率高達94%。

在這13年裏,有不少令李詠梅感動的患者。“我在醫院感受到如家一般溫暖,對我的治療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他們專業的臨床經驗、精准救治、優質的護理,陪伴我們走過難熬的治療日子。”在李詠梅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封封患者手寫的感謝信,既有患者個人寫的,也有18名患者聯名寫的。

如今,73歲的李詠梅依然步履不停,當初她來深圳想培養更多醫學人才的初心始終不變。“醫療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好醫生,我想繼續用我的經驗培育更多好醫生,引領他們有更好的國際視野。”李詠梅表示。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李詠梅說,深圳是座奇跡之城,大家都很努力,她相信深圳一定會更好。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