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醫院管理局日前特別安排兩位「2025優秀青年獎」的得獎醫生,講述服務病人的點滴,並分享各自在專業領域開拓創新和傳承技術的抱負。
陳家樂:醫管局數據豐富 通過分析病例完善治療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家樂於2011年加入醫管局,目前領導九龍西醫院聯網地中海貧血服務團隊。陳家樂指,地中海貧血病屬於隱性基因遺傳病,當中非輸血依賴性地中海貧血病人的病發時間有較大差異性,可以在幼年、成年以至老年才出現病情。有研究發現,若果缺乏治療與跟進,病人的生活質素或許會較其他地貧患者更受病情影響。
陳家樂續說,醫管局有許多服務型醫院,擁有龐大的病人數據庫,通過與放射科、腸胃科等部門合作,分析病例,發現許多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病人有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因此,團隊進一步將併發症篩查計劃擴展至非輸血型地貧個案,讓醫療團隊及早留意病人的併發症風險。
提到獲獎感受,陳家樂形容,這份殊榮並非其個人,而是屬於整個醫療團隊。他解釋,在公立醫院服務,既能接觸不同類別的病人,增進臨床知識,還可以加強團隊精神與合作,又笑言自己與同袍的通訊群組名稱是「熱血聯盟」。
被問及最深刻的回憶,陳家樂憶述,曾經有地貧患者不幸出現嚴重併發症,在其彌留之際,仍然連番感謝醫護團隊的付出。他說,儘管現階段的醫學水平未必能拯救每一位病人,但患者的鼓勵都大大推動醫生努力改進醫療技術,期望自己能夠繼續成為病人可以倚靠的專業人士。
林欣婷:改善開刀手法 減少創傷面積
同樣獲獎的是來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她透過海外學習引進多項技術,當中包括微創牛津半膝關節置換術和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前者術後僅有約3里米傷口,超過9成病人能夠保留四頭肌功能;而後者則毋須採用傳統方式「夾枕頭」避免「甩骹」風險,大大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
林欣婷強調,透過改善開刀手法,可以有效減少創傷面積,提升病人生活質素,「回想90年代,換骹是痛苦過程,需要一個月後出院,目前那打素醫院換骹的平均出院日數是3.5日」,「見到病人生活質素的提升,對醫生而言,是有激勵作用」。
接受海外培訓後,又如何實現技術落地?林欣婷說,初期存在許多困難,例如,新技術並非手術室的固定安排,需要顧及儀器和病人體積的不同等等,「就如同籌備開店般,需要事前準備許多流程及內容」。她特別提及,類似的技術在歐洲與內地等地已經開始普及,很高興見到部門成功夥拍中大,邀請海外醫生分享前路換骹技術,「工作坊自推出後,有超過50位骨科醫生報名,反應熱烈」,相信隨着越來越多醫生認識和病人接納,有關技術會越趨成熟。
中國醫師節是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衞生與健康工作者的節日,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