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隨着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明刀明槍搞對抗的團體逐一解散,煽暴者不是入獄受法律制裁,就是竄逃他鄉,香港社會回復正軌之際,暗地裏卻有死硬派虎視眈眈搞「軟對抗」伺機挑戰國安底線,其中一直以「偽科學」作「保護色」的「本土研究社」持續散播失實言論中傷政府。近日,「假環團、真煽暴」組織綠色和平主辦「山雨欲來:生態旅遊民間論壇」,「本土研究社」出席時用以偏概全的手法抹黑香港「無處不旅遊」政策。另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參加「本土研究社」一個線下聚會,團體邀請剛約滿政府資助計劃的發泡膠回收商全程「吐槽」環保政策,主持更直言「呢度講呢度散」切勿外傳,甚有地下「反政府」活動的意味。
綠色和平近日一度擬租用中文大學的場地舉行「山雨欲來:生態旅遊民間論壇」,圍繞政府以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南丫島及南大嶼等3個生態旅遊項目散播所謂破壞生態的言論,活動後來因為接獲中大通知,場地突然需要緊急維修,未能如期提供,令論壇需改以線上形式進行。
線下移師到線上進行的決定,未有影響部分嘉賓以不實言論,肆意發炮中傷該三大生態旅遊項目的意圖,其中「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聲稱有關項目是「過度旅遊」,稱近年全球旅客轉向尋求多元的體驗,而非倒模式的旅遊模式,矛頭指向政府,稱「當社會要推動生態旅遊時,決策者必須轉念,拋棄傳統的旅遊發展模式,創造多元及維持本地獨特價值」云云。
陳劍青言論建基於「偽科學」及「偽命題」
然而,陳劍青的言論全然建基於發展就必然會影響生態的「偽命題」上,許多海內外例子指出,保育不全然等於原封不動,發展與生態不全然是對立,生態旅遊反而是一場活生生的環保教育,有助推動市民的環保意識。事實上特區政府發展局推出今次項目時,多次重申生態保育必然是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優先考慮,政府會就相關發展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
以「偽科學」掩飾反中亂港惡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貫伎倆,隨着多個煽暴及外國勢力代理人一一鋃鐺入獄,「本土研究社」靠「軟對抗」苟延殘喘至今,並不時暗中借環保、保育等名義舉行不同的活動,散播反政府言論。
日前,該組織位於佐敦的工作室就發泡膠回收政策舉行活動,邀請一名不獲政府延續資助的發泡膠回收商出席「吐槽」。該活動歷時四小時,約50名參加者出席,報名費100元。香港文匯報記者遂報名參加。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反中亂港活動的資金鏈被凍結,不少煽暴組織千方百計籌集經費,而「本土研究社」工作室也相當商業化,會場左邊有邀請助研及訂閱的字樣,以及出售少量商品,包括T恤等,旁邊的桌子上有一些快將過期的食物及加入本地食材的自製飲品。
據了解,食物由參加過活動的一名分享嘉賓提供,聲稱出售臨近過期食物,減輕堆填區負擔云云。
在活動開始前,主持人強調,「這裏有一些規矩需要遵守,就係呢度講呢度散(不得外傳的意思),因此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麼冤屈、有什麼不滿,或者不可以講出街的,都在這裏說完。」相當有地下集會的意味。同時,活動要求出席人士自我介紹,也有「捉內鬼」的含意,當中部分人自稱是該發泡膠回收行動的義工;有人自稱是環保方面的研究員;有人表示是跟隨朋友前來的。活動約有50人左右參與,大約不足10人是新加入。
活動由「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的項目創辦人及項目總監李家銘(Andy)主講,他經營的回收項目連續9年每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三四百萬元,今年7月14日結束營運,過程中他大吐苦水,聲稱項目令他約虧蝕200萬元。他聲稱,疫情期間內地回收商提早收爐,拒絕接收香港運返內地的廢棄發泡膠,造成發泡膠「圍城」的「恐怖」亂象,有誇大問題之嫌。他則從中協助處理大量棄置發泡膠,還稱每年回收量都「超標」完成,約處理150噸發泡膠回收。
大會字眼圖煽動不滿政府情緒
他將香港回收業做不出氣候的原因諉過於政府,聲稱政府曾禁止「綠在區區」幫他們收集發泡膠,他遂跟政府部門交涉商議多年後,政府才同意將發泡膠列為收集項目之一。吐槽大會將近結束前,投射屏幕出示政府無限期擱置垃圾徵費浪費公帑1.7億元云云的字句,甚有煽動不滿情緒之意。
話你知|回收發泡膠不獲延續資助 局長踢爆加工過程不環保
出席今次「本土研究社」「吐槽大會」的李家銘是「迷失的寶藏」回收發泡膠項目經營者,他經營的項目不獲政府延續資助,李家銘在會議期間歸咎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所致,又「吐槽」垃圾徵費等環保政策推遲,削弱公眾回收的誘因,導致發泡膠回收量減少。
不過,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今年1月發表題為「淺談廢物處理的環境經濟學」的網誌已解釋,發泡膠回收加工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會產生額外的污染,不符環保原則。
他解釋,發泡膠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廢發泡膠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發泡膠還需要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故回收發泡膠成本高昂,處理成本可高達數萬元一噸,且會釋放有害氣體,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資源碳足跡也十分高。
煽網民填「三分鐘」申述書製假民意
於2009年興建高鐵風波中出位的「本土研究社」,與「土地正義聯盟(土盟)」同氣連枝。「土地正義聯盟」於2011年成立,由多個深黃社運及環保團體組成,有指加盟的「本土研究社」實為「土盟」的研究及教育部,大致分工是「土盟」主導抗爭和社區運動,而「本土研究社」則以「學術研究」為名,為其行動提供經美化後的所謂理論支持。
「本土研究社」過去以激進手段反對多項政府發展計劃,包括反對遷拆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高鐵興建等。核心人物陳劍青被指是「土盟」的核心研究員,負責撰寫所謂「政策分析」,是煽暴派朱凱廸的「文膽」。
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土盟」樹倒猢猻散,部分成員被捕或敗走,隱形「深黃」的陳劍青則帶領「本土研究社」以偽科學偽保育團體繼續「軟對抗」,在香港重大經濟發展項目的公眾諮詢上,草擬「反對意見書」鼓動網民在意見書上簽署提出反對,營造假民意。
絕大部分反對申述書抄範本
例如在「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本土研究社」圖煽動市民的反政府情緒。為營造民意如潮湧的效果,「本土研究社」透過社交媒體鼓動網民填寫所謂「三分鐘」的申述書範本,只要網民填寫基本資料,申述書便會自動寄出,營造大量反對意見的假象。然而市民普遍對實際內容並不了解,翻查城規會網站可見,絕大部分反對申述書都是依據該範本提交,可見這些所謂「反對意見」,均是「有組織性動員」。

惡行罄竹難書
2023年2月 發表報告稱全球面積1,000公頃以上的填海工程,有77%「爛尾」,要求取消明日大嶼計劃,被發展局揭發報告「立場先行」。
2023年4月 斷章取義引用政府顧問羅兵咸永道的簡報,聲稱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會引發財政危機,羅兵咸永道馬上澄清批評「本土研究社」誤導。
2024年 不斷發文惡意攻擊新田科技城,疑以申述書範本鼓動網民提出反對,並以假民意聲稱科技城規劃申述接獲九成反對。
2025年1月 因應「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團體利用申述書範本,自製所謂「反對民意」。
2025年5月 《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後,聯同「保護海港協會」高調召開記者會,誣指政府「自裁自決」云云。
專家揭報告以「偽科學」包裝政治煽動意圖
「本土研究社」近期將矛頭指向生態康樂走廊項目,曾發表所謂《旅見不善:香港生態旅遊政策研究報告》,聲稱南大嶼及尖鼻咀、流浮山、白泥一帶共有約22.4公頃具生態價值土地被破壞,有關項目規劃「變相為地產商開綠燈」云云。然而,熟悉規劃發展的專家一看,發現該報告選擇性引用零散案例,缺乏科學基礎,更刻意忽略政府在規劃過程中的多次公眾諮詢及環評報告,有以「偽科學」包裝其政治煽動意圖。
議員:陷入保育與發展對立迷思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認為,該報告對政府的生態旅遊政策存在偏頗批評,忽略了保育與發展之間的平衡,並強調應以積極態度推動生態旅遊,善用私人資源以提升保育效益。
謝偉銓指出,政府在推動生態旅遊的同時,已採取多項保育措施,包括規劃自然保護區及提升環境質量。他認為,「本土研究社」的報告未能全面反映政府在生態保育方面的努力,並過度放大個別問題,容易誤導公眾。
同時,報告又陷入保育與發展互相對立的迷思之中,謝偉銓指出「保而不育」、「規而不管」是所謂環團的通病,包括簡單地將一些土地列為自然保育區,禁止任何發展,就能達到保育效果,結果不單令市民與遊人無法享用有關自然美景,還因為缺乏有效管理,生態環境質素隨時間而變差,甚至助長一些非法的發展和用途。他亦呼籲環保團體在提出批評時應保持平衡,既要指出問題,也應肯定政府的努力,並提出建設性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