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2024年美國大選在全球引發了熱議,但從筆者來看,這場選舉凸顯出美國政界的內耗和對外政策的短視,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態度上體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這種政治傾向不僅加劇了中美關係的緊張,也在全球層面帶來了不利影響。
第一,美國兩黨似乎都熱衷於將中國當作競選中的“假想敵”,借助“中國威脅”來爭取選民支持。這種做法不僅是對美國國內問題的轉移視線,還暴露出兩黨在面對國際事務時的局限。無論是哪一黨上台,都在所謂“對華強硬”上相互較勁,將中國視作競爭對手甚至敵人,以此來掩蓋美國社會的內部矛盾。這種利用“中國話題”獲取政治籌碼的方式,導致了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給全球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第二,美國的亞太政策帶有強烈的干涉主義色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美國不斷在亞太地區擴展軍事影響力,拉攏地區國家圍堵中國,甚至在台灣問題上頻繁挑釁,試圖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美國對台軍售和升級美台關係不僅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違背,也增加了台海局勢的不確定性。美國這種在亞太的“攪局”行為,不僅將區域和平置於險境,還讓亞太各國不得不在中美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破壞了原本相對穩定的地區格局。
不僅如此,在經濟方面,美國近年來的保護主義傾向明顯,在全球範圍內使用關稅、制裁等手段,將“自由貿易”作為工具服務於自身利益。中美貿易摩擦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顯而易見,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因制裁政策遭遇了重創。儘管美國常掛“公平競爭”之名,實際上卻在全球市場上頻頻採取保護措施,暴露出其雙重標準的本質。這樣的經濟保護主義不僅傷害了全球市場的穩定,也削弱了美國自身的經濟競爭力。
在科技領域,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嚴苛的技術封鎖,試圖在高科技發展上卡住中國的脈搏。這樣的封鎖不僅限制了兩國在創新上的合作,也打擊了全球科技進步的勢頭。中美在科技領域本有巨大合作潛力,美國的封鎖只會導致各自的技術體系進一步脫鈎,使全球科技生態分裂。長遠來看,技術封鎖無法真正削弱中國的創新能力,反而會加劇雙方的對立,造成對全球創新環境的損害。
此外,美國在人權議題上也體現出明顯的雙標。美國常借人權問題指責中國,對香港問題更是頻繁干涉。但對於自身的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社會治安等問題卻視而不見。尤其是在香港問題上,美國政客大肆宣揚“民主自由”,卻對香港在國安法實施後恢復的社會秩序不予承認。這種“選擇性關注”顯示出其在國際人權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和功利性,不僅讓人懷疑其動機,也讓“人權”成為了其對外政策的工具。
在筆者的認知中,美國的政策走向不免令人擔憂。美國繼續以雙重標準和干涉主義應對中美關係,只會讓局勢進一步惡化。對中國大陸和香港而言,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以冷靜和務實的態度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減少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本網評論員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