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前景的問題近期引發了不少討論。中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9月21日提出,香港需要借鑒深圳「騰籠換鳥」的經驗,推動產業轉型,提高經濟增值。這番話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畢竟,香港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曾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如今卻不得不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和挑戰。
香港的光輝歲月確實輝煌。從作為全球自由港的得天獨厚地位,到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一度在世界經濟舞台上風頭無兩。然而,風雲變幻,世事無常。近年來,周邊城市特別是深圳的崛起,已讓香港感受到了切實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也讓香港的經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很多人會問,香港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答案並不複雜。香港過去依賴金融、房地產和貿易作為經濟的主要支柱,尤其是金融和房地產,一直是香港引以為傲的「王牌」。但是,這樣的經濟結構,早已過於單一。依賴金融讓香港的經濟在面對全球市場波動時顯得尤為脆弱;而房地產的膨脹,雖造就了香港的天價房產,卻也令社會貧富差距加劇,激化了不少社會矛盾。試想,一個城市的年輕人連買房的希望都不敢有,經濟又能走多遠?
再看深圳,這座曾經的邊陲小鎮,如今已然變成了全球矚目的創新科技之都。深圳的「騰籠換鳥」,就是在保留原有經濟基礎的同時,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產業,轉而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可以說,深圳的成功在於勇敢打破傳統的製造業模式,邁向創新驅動的未來。
香港能不能也「騰籠換鳥」?這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梁振英提到要發展高增值產業,這點是對的,但關鍵在於如何執行。香港有不少優勢——它有國際化的視野、成熟的法律體系和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上,這些都是香港轉型的重要資本。但在執行層面,政府的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深圳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在產業政策、資源配置、以及營造創新環境上發揮了巨大作用。香港的政府在這方面或許需要更加主動,尤其是針對創新科技領域,政府應該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筆者認為,問題不會這麼簡單。香港與深圳不一樣。深圳的崛起得益於大陸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對靈活的政策環境。香港則是一個成熟的自由經濟體,市場力量占主導,加上複雜的政治環境,任何改革或政策的推行都面臨著更多的阻力。況且,香港還要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等外部因素,這些都讓轉型變得更加困難。
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還是一個自由貿易港,這給了它一些不可替代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緊密聯繫,為它的產業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大灣區戰略下,香港完全可以通過與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合作,整合資源,實現共同發展。比如,香港可以繼續發揮其在法律、金融、教育等高端服務業方面的優勢,為大灣區內的創新產業提供支持。這不僅有助於香港自身的經濟升級,也能在區域合作中占得先機。
對於香港來說,現在正是一個需要重新思考未來發展道路的時刻。香港的產業轉型不僅是個口號,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香港要在激烈的區域和全球競爭中保住自己的位置,必須勇敢做出改變。轉型不易,過程可能會遇到陣痛,但不轉型,未來的路只會更難走。
香港依然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關鍵在於如何把握住未來的方向。經濟發展不應該只是GDP的增長,更應該讓更多的人分享到發展的紅利。如果香港能夠順利實現產業升級,邁向更高增值的經濟模式,那麼它不僅能重拾經濟活力,也能為市民帶來更大的福祉。轉型雖然艱難,但只要方向明確,行動堅定,我們依然可以對香港的未來抱有希望。
本網評論員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