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社交平臺上出現了「爛尾娃」這一人造概念,以極端案例向大眾製造壓力環境,從而達到博人眼球、收割流量的目的。給孩子貼上「爛尾」的標籤,於家庭、於教育、於社會都是極不妥當的。
據說「爛尾娃」的說法來自爛尾樓,指的是父母前期教育投資巨大,但卻看不到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回報。這一概念的創造者本身或許就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人生不是土木工程,不能完全按圖紙施工;育人過程也不是蓋樓,父母更不是開發商。「爛尾樓」這樣的標籤貼在孩子身上,不僅有害,甚至有毒。網絡上已有許多反對這種標籤化的聲音,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人生軌跡,不能隨便以「爛尾」、「失敗」、「虧本」等草草總結了孩子的一生。
誠然,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有不少家庭在追求名校、高分的道路上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和意義,一遇到一點挫折便容易陷入孩子要「養廢」的焦慮。如果父母將教育只是簡化為一場場考試和一次次成績的比拼,將教育的目標僅僅聚焦于升學率和錄取率的時候,很難不發現,這樣教育出的孩子即使贏了高考,卻應對不了人生的種種小考,呈現出所謂「爛尾」的假象。因此,父母與其怨天不公、在「爛尾娃」的焦慮中不斷內耗,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另一方面,難道只有上名校、考高分才算得上是教育的成功嗎?在最新香港八所大學畢業生薪資調查中顯示,平均年薪並沒有因為院校的排名而產生太大的差別。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均因為其開設了如醫科、牙科、教育等高薪酬專業,才拉高了整體的薪酬水準。當然了,筆者並不是想一口否定「名校身份」的價值,而是想說每個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其學歷背景並不一定是正相關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各自的價值,如果因為階段性的的一些失敗,就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爛尾娃」,這絕不是負責任的家長的做法。
最後,由於網路傳播速度的急劇加快,如果我們長期被動接觸這些不良的焦慮資訊,便容易忽略事件的本質,從而困在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衝突中。可以肯定的是,「爛尾娃焦慮」背後能夠催人上進的積極意義遠不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拒絕「爛尾娃」這類蓋章定論式的惡劣人造概念,讓學生在不斷的成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正如那句話,「房屋只要能立著不倒,造成各式各樣都行」。
本網評論員 y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