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作者:焦子宇 徐興東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4-03-25 09:11
【識港網訊】昨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建校十周年大會,同時,召開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論壇分兩場,以“新理念、新視野、新格局”爲主題,與會嘉賓分别圍繞“開放”“國際”“融合”“節點和鏈接”等幾十個關鍵詞,探讨“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爲培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人才建言獻策。

【識港網訊】昨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建校十周年大會,同時,召開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論壇分兩場,以“新理念、新視野、新格局”爲主題,與會嘉賓分别圍繞“開放”“國際”“融合”“節點和鏈接”等幾十個關鍵詞,探讨“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爲培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人才建言獻策。

加強院校合作科教融合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五周年。《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如何具體實踐,嘉賓們各抒己見。

香港特别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共赢。她選擇的關鍵詞是開放、國際、合作、平台、融合。她表示,香港高程度的國際化離不開“一國兩制”。“有人會問,香港擁有這麽多的優勢,如何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貢獻,我的答案是:加強院校合作,比如學生交流、共建實驗室、合作辦學,把香港國際化的特征引進到粵港澳大灣區。”林鄭月娥說。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她建議:希望更多内地研究院和大學在香港成立分社或機構,實現香港和内地高校和教授的雙向奔赴;爲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開拓生源。把更多優質中小學帶到大灣區,讓其成爲國家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

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表示,人才培養要在幹中學,科技創新要在學中幹。加強科教融合,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爲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他認爲,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的人才,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所大學,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意人才,關鍵在科教融合。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劉明康認爲,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清楚誰爲先:學生。“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要應對綠色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挑戰,與社會廣泛接觸。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是國際人才池,我們要對課程設置進行相應調整。加強國際合作,給學生多些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希望,下一個十年,大灣區能成爲世界教育中心、國際教育樞紐。“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之上的産業升級是最重要的,這離不開從0到1的原創。強國建設更要依靠原創。”鄭永年表示,“相同東西融合是物理反應,不同東西融合是化學反應,深圳就是催生化學反應的地方。我相信,深圳能催生出中國下一次教育改革。”

培育國際化人才激發國際化紅利

人才作爲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保持科技創新優勢的關鍵所在。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表示,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創新要素、創新方式、創新體系性布局發生着巨大改變,不變的是“節點和鏈接”是世界的構成元素。節點代表着獨特價值、自主性、競争力,鏈接代表着吸引力。他希望大學能吸引更多創新理念,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看來,人才需具備3個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良好的情商和謙虛的心态。培養人才要保持國際化和開放态度,不能原地踏步。他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回國創業。同時,高校要把全球最好的人才引進來,将教學周期與國際接軌。

“大學發展需要持續投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傑表示。他認爲,創新不僅僅是科學創新,也是制度和産業的創新,涉及政府與企業;鏈接也不僅是産業鏈,更是科學與産業的鏈接。作爲深港合作辦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典範,港中大(深圳)打開了國際市場,走向創新前沿。

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希望,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能共同培育國際化人才,激發國際化紅利。“深圳現在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引進人才;二是由本土高校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毛軍發表示。國際交往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如何訓練這種能力,創造國際化場景是重要一環。深圳擁有大灣區的國際化背景,如果能結合香港高校的優勢,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便能不斷完善。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