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全面通關滿月,兩地人員往來再有利好消息。國家出入境管理局9日發布公告,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傑出人才、科研人才等內地6類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根據政策,持證人在簽註有效期內可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或澳門地區,每次停留不超過30天。粵港兩地科研人員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都對相關政策表示歡迎,指新政策能夠讓大灣區內的高層次人才要素資源更好地流動。
根據發布,6類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內地人才包括傑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衞健人才、法律人才和其他人才。根據政策,相關人才可辦理5年、3年和1年的簽註。國家出入境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項政策的實施將有力促進灣區人才、技術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動,更好滿足灣區內人才之間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為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便利人才流動深入互動
華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數據科學工程中心副主任趙淦森長期在科研一線工作,與港澳業界交流較為頻密。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政策落地後,會去申辦相關手續,爭取盡早拿到人才簽證件。他說,新政策能夠有效地推動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與港澳同業的交流和互動,讓大灣區內的高層次人才要素資源更加好地流動。
「比如這幾天由聊天機械人ChatGPT引起的人工智能話題大熱,我很想盡快與香港同行共同探討相關技術和行業的發展,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研究合作。」趙淦森說,這種交流與探討對香港來說同樣十分重要。他指出,香港在很多領域有研發優勢,面向國際研究前沿、市場前沿,但本地市場和產業體系不如大灣區內地。有了人才簽政策,三地科研人員可以更頻繁、更深入地互動,共建大灣區創新生態。
面對面合作交流更高效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副研究員王言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政策對促進兩地科研交流有非常大的幫助,助推資源互通,他會在政策落實後的第一時間就去申辦簽註,與香港的項目合作方溝通接下來的研究方向,研討深港創新合作項目的申請等,「過去3年的經歷告訴我們,還是線下的合作交流更高效,大家一碰面,很多事情就能更順利的解決。」王言說。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窗口城市,而且國際化程度較高,新政策有助鼓勵內地包括科研及文教人才來港進行交流和服務,亦反映了國家對香港正步向由治及興、對人才有極大需求的支持。莫家豪提到過去在疫情期間,很多內地學者反映希望親身到香港交流,藉香港這平台與外國的學者和人員交流,「很多外國人因為不了解內地,或部分因為政策的緣故,阻礙了彼此之間的來往交流。」因此,他認為,新政策能提升香港作為中西交流中心的地位,也可推動民間外交。
帶動港創科研究和發展
香港特區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亦認為,本港院校是該政策的直接受惠者,隨着近年特區政府不斷投放資源發展創科,也有不少新的創科公司成立,這些都需要優秀的研究人才,而內地一直是人才的主要來源,但過往內地人才來港手續較為繁複,新政策下簡化來港程序對帶動本港創科研究和發展,以至建立人才團隊都有莫大好處。
粵企:開拓香港業務增信心
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洪波是「優粵佛山卡」B卡人才,屬於此次大灣區人才簽政策中的「其他人才」之列。他認為該政策將形成粵港雙贏的局面。
廣東推出優粵人才卡制度,就是為吸引各類符合當地需求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如今人才卡有了「大灣區人才簽註」功能和便利,將提升人才卡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對香港來說,合資格的內地人才可以便捷往來粵港及單次逗留30天,可以吸引各類高端人才前往香港開展業務交流、商貿活動甚至置業、商業消費等。
逗留時間較長 合作增加互信
陳洪波又指,從產業和投資的角度看,兩地的互動越來越多。在香港的很多投資或者合作項目,周期往往比較長。如果項目主要負責人或關鍵崗位的人才,能夠一次在香港逗留30天,對香港合作方來說,能夠更好地持續開展合作業務,增加雙方的信任度,也提升項目的運作效率,這無形中提升了香港的競爭力。
「比如,我們是生產智能移動機器人的,未來不排除在香港的機場、碼頭、工廠等地落地銷售項目,能夠長期在港開展業務,能夠增加香港的甲方對我們的信任度和認可度。」陳洪波說,這也增加了企業開拓香港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