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進《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第一人
來源:橙新聞    2023-01-12 20:06
在中國近代史上,福建旅外華僑眾多,每年的僑匯數目相當龐大。閩籍華僑的分佈,主要在東南亞各國,其中旅居印尼的最多,約佔30%至40%。

【識港網訊】在中國近代史上,福建旅外華僑眾多,每年的僑匯數目相當龐大。閩籍華僑的分佈,主要在東南亞各國,其中旅居印尼的最多,約佔30%至40%。閩南華僑出入境多經廈門,他們離妻別子,離鄉別土,飄洋出海,將血汗換來的些微所得,節衣縮食,日積月累,儲集起來,匯款寄回祖國家鄉,上光宗耀祖,下蓋房子或孝敬父母、撫養親人。

閩南華僑匯款回家鄉是他們的傳統心態及人情義務,僑民且流行著一種迷信,每寄一封家書,都得附寄若干款子,否則便認為不吉利。「批」是福建閩南地區對信件的通稱,而「僑批」產生於近代東南亞華僑社會。閩南話及廣東潮汕一帶語言中的「信」與「批」讀音相同,華僑有信寄回家鄉,家人知道僑批來了,同時附有寄錢。閩僑在海外,通過一封封僑批和國內親人保持著聯繫。閩南僑鄉把僑匯都說成僑批,僑批對僑鄉社會和經濟發展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清光緒六年(1880年)福建龍溪縣流傳社郭有品創辦了首家僑批局,取名「天一信局」,比1896年成立的大清中華郵政局還要早。信局主要經營菲律賓與閩南僑鄉之間的華僑銀信匯寄業務,開辦後,銀信由郭有品及家人親自押運,除了信譽,還有周到的便民服務。

泉州研究僑批的學者謝佳寧、黃清海提供了一封僑批件,記載華僑下南洋的史料。上圖所示為丙午年臘月初五即1907年1月18日菲律賓華僑黃開物寄給家鄉(時屬同安縣錦宅社美頭角)妻兒的僑批,該封僑批的收批和送批均由郭有品批館辦理。內信寫有:「自去月廿三晚在廈起程,至廿四早到汕,廿五早到香,在香本月初二搭大名船前往,至初五日二點鐘抵垊,水途平安。」批信詳細記載黃開物從家鄉錦宅經廈門、汕頭、香港中轉,南往馬尼拉的行程,路程十二天。批信還記載黃開物從香港前往馬尼拉乘的輪船為「大名」號。在清末,如同黃開物一樣,有無數的東南沿海民眾在青年時期離開家鄉,出海「下南洋」。在之後南洋數十年間,他們通過一封封僑批和國內親人保持著聯繫,寄錢回家贍養老小。

在清末民初,華僑寄錢回家。採用的是傳統的銀信匯寄的經營手法,很大部分通過僑批信局,如天一信局,後來慢慢被銀行或外資銀行匯款所取代,如英商滙豐銀行廈門支行,日資台灣銀行廈門支行和新高銀行廈門分行,中美商人合資的福建美豐銀行廈門分行。僑批成為海外華僑華人通過民間管道以及銀行、郵政機構寄給國內家鄉眷屬匯款與書信的合稱。廈門是著名的僑鄉,僑批業務十分發達。然而,這些款項基本都由外資銀行經辦。

1919年4月,功成名就、立志興業報國的印尼「爪哇糖王」黃奕住回國,選擇定居鼓浪嶼。他在印尼三十多年的商業活動中,已深刻體會到金融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他認為,南洋地區的領域之廣,華僑居留之多,專門經營華僑的僑批匯兌業務必能成功,同時還可能吸引眾多華僑回國投資。於是,黃奕住回國前夕已在新加坡與林文慶創辦和豐銀行,又投資五十萬坡幣入股華僑銀行,還有入股香港東亞銀行、台灣的華南銀行,1919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倡議並投資一百萬菲幣創辦中興銀行,都是為經營新式的現代僑批業務鋪路,設立僑批樞紐。

1920年4月8日,黃奕住創辦的「黃日興銀莊」在廈門今鎮邦路42號開業,聘戴燕新為經理。銀莊運用了銀行網絡的新經營手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信譽。當時廈門的錢莊分為甲、乙、丙三種等級,黃日興銀莊屬甲等,「其資金之巨,為廈門各銀莊之冠」。經營東南亞、香港等處之僑批匯兌及廈門、泉州、上海等地的存放款,還兼營外國貨幣、金、銀元之買賣。在市民中,黃日興銀莊又被稱為黃日興錢莊或黃日興銀號。

其所以取名日興,是因為黃奕住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經營的企業稱「日興行」,1914年,黃奕住成為第一位列入歐洲版《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人, 黃日興商行早已聞名於華僑界。「日興」這塊招牌與黃奕住這個人一樣,在東南亞華僑社會信譽卓著。《南安奕住黃先生墓誌銘》有云:「創立黃日興銀號,以與南洋群島通呼吸。」所謂與南洋群島通呼吸,就是與分散在南洋群島各地的黃奕住的企業通呼吸,便於他調動資金;也是便於散在南洋群島各地的福建籍華僑與家鄉通呼吸,匯款回家。

由於資金雄厚,加上黃奕住在僑界以講信用著稱,廈門黃日興銀莊與東南亞幾家銀行開展業務往來,關係很好,資金支付暢順,華僑匯款回家鄉方便簡捷,僑批安全可靠,銀莊開辦後得到南洋華僑的信任,東南亞各地華僑及廈門各界人士認為可以信賴,紛紛把他們的游資匯廈寄存。黃篤奕、張鎮世、葉更新寫的《黃奕住先生生平事蹟》書中記載,印尼華僑李丕樹,就曾一次匯寄銀洋三十萬元。日興銀莊的存戶、存款與日俱增,業務興旺。主要業務是收兌僑批及華僑存款,盈利額很高,自開業後獲利百餘萬元。

黃奕住1919年回國時,把在印尼的流動資金中的大部分轉移到印尼境外,最終的目標主要是轉移到中國投資實業。黃奕住帶回中國的資金估計在四千萬元以上。剛回國時,投資方向未定,故很大一部分資金首先轉移到他定居的廈門。後來隨著投資事業的發展而轉移到上海、汕頭、天津等地。從《廈門要覽》廈門僑匯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到:1918年,黃奕住回國的前一年,廈門僑匯為1180萬元。1919年,黃奕住回國之年,廈門僑匯增至1,890萬元,1920年又增加到1,920萬元,1921年,即黃奕住創辦的中南銀行開業和在廈門興辦的幾項事業起步之年,廈門僑匯猛增至4,400萬元,這其中當然也有黃日興銀莊的成績。

隨著黃奕住的金融活動在廈門逐步展開之後,黃奕住還入資廈門商業銀行、入資設立菲律賓中興銀行廈門分行、新加坡華僑銀行廈門分行,使之成為民族品牌華資金融機構,正是這些金融機構的設立,使廈門金融市場大步邁向現代化,並使廈門資金市場與國內國際資金市場進一步連接,逐步代替和排擠了廈門的外國金融機構,局部地收回金融市場上的民族利權。一些外資或中外合資做僑批業務的銀行受到競爭的影響,或停業,或業務減少。

1921年6月5日,黃奕住又在上海創立中南銀行,1922年8月7日在廈門開設分行,黃日興銀莊搬至位於鎮邦路的廈門中南銀行分行大樓營業。黃奕住是華僑,中南銀行以僑資為特色,在黃奕住的計劃中,他在中國創辦的中南銀行,與他在新加坡創辦的華僑銀行,在菲律賓創辦的中興銀行,以及他投資的印尼棉蘭等地的銀行,是要聯成一氣的。黃奕住主張將中南銀行的業務面向南洋,面向華僑,收兌僑批及吸收僑眷存款。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南銀行在發展中遇到風險,為支援中南銀行穩步發展, 1934年8月1日,黃奕住宣佈黃日興銀莊停業,黃日興銀莊僑批業務轉給同是黃奕住創辦的中南銀行辦理。將僑批代際從銀莊更替升級為銀行,實現僑批經營現代化。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中南銀行在國內各主要商業城市設立分行,並設有外匯課,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南洋各埠設立代辦機構,經營包括國外匯兌和僑批業務,來自黃愉整理的黃聚德堂檔案資料《中南銀行三十年簡史》指出:「在華商銀行中,實為首創之一家。」為爭取海外華僑匯款及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南銀行聘請前德國德華銀行經理柯祿為銀行顧問兼辦國外匯兌事務,除了東南亞以外,在倫敦紐約均設有代理。

據1934年福建僑匯的統計資料,閩僑的海外僑匯,年達二億元之巨,數目相當龐大,而通過官方或國家銀行的僑匯僅佔及上述的十分之一二,黃奕住的日興銀莊是南洋華僑所信任的,閩僑匯款回家鄉很多都通過黃日興銀莊,方便簡捷,安全可靠,資金支付暢順,業務興旺。中南銀行也是黃奕住創辦的發鈔銀行,與日興銀莊關係密切,客戶和華僑都認為中南、日興是一家。中南銀行檔案《廈行24年份營業報告書》中寫道:「一般人之心理,固以中南、日興為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黃奕住停辦日興銀莊,將收兌僑匯及華僑存款業務轉到中南銀行廈門分行,增強中南銀行實力。此外,1934年中南還在香港設立支行,黃奕住利用中南銀行在海外的通匯處以及在南洋等地與華僑銀行、中興銀行、正金銀行、安達銀行等外國資本銀行建立的匯兌業務關係,以廈門、香港兩地的分支行,作為經營國外匯兌業務的樞紐,形成鮮明的特色經營。

廈門經濟發展與華僑關係密切,1905年至1938年間,匯入廈門的僑批達11.8億元。當然,廈門僑批不只是黃奕住一人匯款回國,但這幾年中他匯回廈門的款項,在整個廈門僑批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據黃聚德堂資料,以黃奕住在1919年至1921年匯回廈門的資金2,000萬元計,則佔此三年廈門僑批增長額3,220萬元的62%。黃奕住匯回廈門的資金,並未都用在廈門,有的用在上海中南銀行,廣東潮汕鐵路,1919年至1927年間,用在廈門的錢,如屬於他自己所有的房地產、自來水公司、電話公司及廈門大學、廈門中山醫院、廈門中山圖書館,其他如捐建同文中學奕住樓、街道工程以及慈善事業捐款,還有廈門商業銀行等其他投資,各項款項合計不下五百萬元。據林金枝教授在《近代華僑在廈門投資概況及作用》書中統計,1919年至1927年,華僑在廈門的投資,平均每年二百萬元以上,則這個時期的投資總額為1,620萬元。黃奕住佔31%。黃奕住在閩南僑批的經營及僑批的銀行化、現代化、民族品牌化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南銀行走進新時代,為支持新政府,中南銀行積極開展業務,那年存款額居上海銀行同業最高額的第二位。1950年7月,中南銀行上海總行派專員林家棟循陸路經福州、泉州抵達廈門,指示廈行分行關於解放後聯繫僑眷爭取僑批策略,故使廈門分行(在1952年公私合營前)仍能把握廈門市僑批總額三分之一的款項。隨後又派僑匯專員到漢口,協助漢口分行設立外匯部,擴展放存業務,業績可觀。1952年秋,中南銀行和全國私營銀行、錢莊參加銀行業的公私合營改造,統一為公私合營銀行,接受中國人民銀行領導。而中南銀行香港分行依舊以獨立法人身份在香港持有銀行牌照繼續經營華僑匯款等商業銀行業務,海外華僑將僑批(款)匯往中南銀行香港分行,再由中南銀行轉國內各地中國銀行支付。在當時國家困難,缺少外匯時期,雪中送炭,衝破國際間的金融封鎖,支援了國內建設。

僑批歷時近兩個世紀的發展演變,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歸中國銀行管理,1983年11月,黃奕住去世三十八年,他創辦的黃聚德堂委託中國銀行,出售在海外部分的銀行股票,匯回上海5,100多萬元僑匯,補貼國內子孫後代生活費用,成為有史以來中國最大的一筆僑批,創外匯額度給國家,對當年國家極需外匯的貢獻,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這又是一個傳奇,彰顯黃奕住逝世近四十年,他留下的遺產還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繼續做出貢獻!

福建僑批終成歷史,多年來,福建閩南僑批與廣東潮汕地區僑批的歷史資料,受到學術界及各界的研究關注,「僑批檔案」三年間進入三個級別:2010年2月,被國家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2012年5月,又被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隨後中國國家檔案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將中國福建、廣東「僑批檔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2013年6月18日成功入選,這是迄今為止福建首個入選該名錄的項目。

文化漫談|第一位進入1914年歐洲版《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人

《黃奕住大傳(精裝)》

作者:孫立川、朱南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出版社:香港中華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