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金耀基與鄭培凱對談
2022-11-14 10:37

【識港網訊】聯合出版集團的「書香四季‧秋閱冬讀」公益文化活動已於11月12日(星期六)啟動,首場名家講座邀請了金耀基教授和鄭培凱教授對談。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教授深耕教育數十年,育千萬學子,為社會造就棟梁。他與知名學者、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原主任鄭培凱教授共聚,對談人文教育之於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價值意義所在。

圖:橙新聞

金耀基追溯了中西方傳統教育的歷史變遷,指出現在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除了教育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創造知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亦變成「大學之道在明明『理』,尋求科學之理,在止於至『真』」。西方在十七世紀科學革命後,大學學問由以前講「信仰」轉變為「理性」,而中國的教育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由傳統經學文化轉變為現代科學文化。

金耀基教授 圖:橙新聞

金耀基認為,知識是多維度的,「現在的確是科學最重要,但是要有個平衡點,我們也要記住knowledge 不等於科學知識, knowledge在科學知識之外還有另外形態的知識」。在他看來,科學和人文不是對立的關係,「科學都是人文的一種,它是求真而已,另外是求善求美,不同的性格」。

他並不否認科學與科技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但認為在求「真」的科學追求之外,亦需依靠人文教育來達至求「善」與求「美」的大學之道。「今天大學裡面不可以只是求真,必須要把善和美保留進去,否则培养的不是全人 。」他引述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指,求「真」的科學是達到生活目的的手段,不能幫助我們決定生活的目的本身,而求「善」與「美」的價值教育或道德教育所培養出的價值觀,決定著人怎樣可以生活得有意義。

鄭培凱教授 圖:橙新聞

談到現今人文教育的現狀時,鄭培凱回顧了在香港城市大學策劃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開放性教育課程的經歷。他指,課程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而是按照文化發展的脈絡,通過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各方面呈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希望學生對文化傳統有新的認識。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學科的課程,以及在本地做實地文化考察的課題。負責指導的老師背景多元,「有學建築園林的,有學中醫的,讓學生有得选择」。

要在一所理工學科為主的學校推行中國文化教育,鄭培凱也遇到不少阻礙,有些學科的教授認為學歷史文化不能幫學生「搵食」,專業知識才有助於學生的職業發展。鄭培凱認為,大學不只是職業訓練班,而現今大學對於專科和專業性的強調,限制了大學生對「真善美」和「做人」的道理的深入接觸。他認為教育應當提供的,除了專業知識之餘,還有精神人格的培養,「如何做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是要從心裡培養」。

圖:橙新聞

金耀基談到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指很多人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 General理解為「一般」,而這個詞在希臘文中的本意是「 for all」,即是適用於所有人。他指出,現今人文教育的問題,在於「 變得太專」。他指,二十世紀人類科學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正是因為大學裡多了老師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知識爆炸是人類的福利,「知識發展不專不可以」,但教育應當是全人教育,讓學生能夠欣賞人類社會的「真善美」,以及學會做人,因此人文教育應當滲透到所有有關的教育裡面。

责任编辑:guoxh